刘丙秋同志工作照
刘丙秋,男,31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工程师。该同志于2012年自中国建材地勘中心福建总队调至我院,分配在地质分院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几年来,该同志坚持从事野外生产一线工作,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奋发有为,坚守岗位,敢于创作,勇于创新,服从组织安排,乐观对待生活,其充满活力的办事风格、谦虚的为人以及谨慎的学习精神,给身边的同事、朋友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也展现出其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春形象,凝聚了团队力量,增强了战斗能力,充分发挥了青年主力军的巨大作用。
刘丙秋同志的青春之美不仅体现在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上,也体现在他对于地质工作的热爱程度和爱岗敬业上。该同志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以来,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野外,奋战在矿区。地质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地质工作者们都要远离城市,远离亲人,或去往孤寂的深山,或去往荒凉的戈壁,但刘丙秋同志却是走到哪里,就将爽朗的笑声带到哪里,他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这山谷间流淌的是我们地质人辛勤的汗水,但这蓝天白云之间回荡着的是我们爽朗的歌声。是的,熟悉他的人都经常开玩笑说:每次归队,都是人未见,而歌声先回——“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是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只有热情才能驱赶寂寞,只有乐观才有无限坚持。每个地质人的岗位坚守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角色的缺失,刘丙秋同志也不例外,几个月才回一趟家的他经常吓的2岁的女儿往门背后躲,家人需要照顾时也常常无暇顾及,但他无怨无悔的将对家庭的愧疚化为了对祖国找矿事业的动力,舍小家为大家,时刻将最青春的自己和最充沛的精力展示在工作舞台上。
刘丙秋同志在工作中一样充满着青春活力,时刻做到真诚待人,爱护同事,极致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013年,古丈地调项目正式开展野外工作,该项目是我院近十年来第一个地调项目,意义非常重大。院里将此重担压在了未负责过地调项目的刘丙秋同志身上,他自担任项目负责人以来,便将全身心投入了项目的各项工作中,在项目的立项设计阶段,有着大量的室内工作,通宵工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困了就调好闹钟在办公室趴着睡一下,饿了就叫外卖吃几口继续工作,他就是这样,以忘我工作的精神去感染身边的同事们,大家的工作热情都被带动起来。
刘丙秋同志同时将青春之美谱写在了勇于创新上面。古丈项目组成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而导致工作开展效率过低,为此,刘丙秋同志向领导大胆提出,带领项目组所有技术人员远赴省地调院桂阳项目组实地参与生产学习,带着“四不”学习新知识:不会的积极学,不懂的积极问,不熟的积极练,学不成就不回长沙!他主动积极,谦虚礼貌,谨慎细致,勤学好问的作风得到了地调院同仁们的一致好评,在这次的学习中,项目组深得地调工作要领,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方法,为项目的开展做了一个好的铺垫。地质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当天资料必须当天整理,可是项目组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发上山,傍晚才回来,吃完饭洗完澡经常都八九点了,但他从来都是放下碗筷就直奔工作室,不论多晚都要将当天的资料整理完毕才上床睡觉,很多时候都是到晚上一两点才能结束手上工作,放心去睡觉,能做到这些,不仅因为项目组在工作方面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更因为他的心中时刻恪守着地质人的职业精神与道德操守。
刘丙秋同志的敢于创作也淋漓尽致的将青春之美展示,地质工作由于每天工作量较大,步行路途遥远,中午不能赶回驻地吃午饭,加之登山不便携带过多物品,因此组员们只能用干粮代替午餐,在哪里饿了就到哪里吃,“饼干加开水,越吃越有味”如此诙谐的调侃,既是刘丙秋同志对项目组艰苦的工作环境的真实记录,也展示了他豁达大气的胸怀和乐观开朗的心境,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仍坚持创作出了《健康矿区生活》、《读书随笔》、《七律之湖南化勘生日快乐》等一批展示其积极向上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健康矿区生活》作为我院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推广,《七律之湖南化勘生日快乐》也在院40周年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刘丙秋同志的青春之美同时也在于他能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古丈项目组有十几个人,但是只有一台车,因此后备箱必须坐人,但后备箱很小,也没有座位,还经常堆满了工具,可是就是那么小小的后备箱,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他每次都是抢着去坐。他常说他就喜欢坐后备箱,让所有人都不要跟他抢。有一天路陡弯急,距离也特别遥远,以往路上一般都是欢歌笑语,互相调侃,但那天他却在后备箱一声不吭,50多公里的山路一言未发,等到目的地,才发现他早已头晕腿软,全身冷汗,根本无法工作了,原来他那天本身就感冒发烧,身体不适,怕让同事知道,在路途中强忍住身体不适,坚持到了目的地,只为把前面舒适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兄弟们,这样的青春之美实在难能可贵。
刘丙秋同志将青春之美也尽情的展现在了当代青年难得的勤俭朴实、无私奉献上。他在生活上素来都非常朴实节约,尽管工作辛苦,体力消耗大,但他在伙食上通常都简单实在,能省则省,从不铺张浪费,衣服也是补了又补,这在年轻同志中是很少见的,但是当他看到困难需要援助的时候却是从不犹豫。项目部所驻扎村子里的小学因为资金不足导致体育设施严重缺乏,他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小学校长,将平日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块一块攒下来的钱都捐给了这所少数民族的小学,援助其筹建了一个篮球场。校长想在捐赠碑刻上他的名字时,他拒绝了,留下一句话:“地质人走到哪里都是家乡,不需留名,但愿能留下快乐与健康!”,这是多么朴实的青春之美。
综上所述,该同志乐观积极、青春活泼,勇于创新、敢于创作、无私奉献,在青年一代中起到了积极向上的带头作用与传递了弘扬正气的能量,感染与鼓励了身边的年轻人,将青春之美淋漓尽致展现。推荐其参评最美地质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