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时政专题>>寻找最美地质调查队员>>省(区、市)候选人>>广东

张国恒:踏遍青山 追寻梦想

2014年12月23日11:23        手机看新闻

“献身地质事业,立志找大矿”,是张国恒自进入成都地质学院的那一天起,就立下的志向与梦想。四年寒窗苦读和野外实习,在地质找矿理论和实践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5年夏天,风华正茂的他,怀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加入了广东省地质局地质六队的地质找矿队伍的行列。光阴似箭,转眼已过去三十年,他的足迹遍及南粤大地和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把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地质事业,也为自己的地质人生写下了出彩的篇章。

三十个寒暑的风雨洗礼,艰苦的野外磨炼,刚过知天命之年的张国恒已聪明“透顶”,古铜肌肤,洪福的脸庞和健硕的体态,显得稳健而充满活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野外、奔波的生活不仅磨砺了他坚强的意志,而且丰满了他立志在地质事业高飞的羽翼。从当初的本科生,成长为既有扎实地质勘查专业功底,又有丰富的大型金银矿勘查实战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广东地质六队总工程师。他参与技术工作的广东长坑大型金矿勘探项目荣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他担任分队长兼技术负责完成的广东富湾特大型银金矿床勘探及成矿规律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授予广东黄金发展突出贡献奖和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献身地质事业,舍小家顾大家

从参加地质工作的那天起,张国恒跟随矿产普查组,开展台开恩盆地铜金铅锌矿的野外普查工作。四、五年间,他和普查组的同事一道,奔波在侨乡江门丘陵山区,栉风沐雨、风餐露宿,跋涉于莽莽山野中,从事艰辛的地质工作,为的是要实现找到大矿的夙愿。

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虽然踌躇满志,想在地质找矿事业中有所建树。但却遇到婚恋、赡养父母等困扰。远离城市,生活艰苦,野外工作单调枯燥等问题,令他曾想过“转行”算了。经过艰难痛苦思想搏斗和“转行”抉择,他最终还是舍不得放弃自己心爱的地质事业。他结婚了,取的是老家的一位农村姑娘,因此妻子是随队家属。家庭收入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经济拮据,但他甘心清贫,安心地质找矿工作。他刻苦钻研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刚过而立之年,他就脱颖而出,成为可独当一面的普查组组长、地质工程师,受到了老一辈和大队领导们的赏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地质六队调整地质找矿工作部署,将工作重心从台开恩盆地转移到高明的三洲盆地,重点开展高要县长坑、高明县富湾金银矿普查。为加强地质找矿力量,调整野外骨干技术人员的年龄结构,大队领导班子调兵遣将。在选择年轻技术干部时,张国恒以扎实理论功底和多年的野外工作经验,作为首选对象,被选入了这支肩负重任的地质分队,担任分队副技术负责。四年后,他被任命为该分队的分队长、技术负责人,主持长坑金矿、富湾银矿的地质勘查与评价工作。

当时,这支地质分队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长坑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矿床,仅凭肉眼看不见金矿颗粒,需要在透射电镜下放大数万倍,才看得见金矿物,曾列为世界性难题的新类型矿床,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把时间和精力都能集中到工作上,张国恒把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安置回远离工作单位的老家。白天,张国恒和伙伴们一起开展地质调查,挖槽探,搞编录,奋战在矿区的山野上。晚上,城里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节目,或打牌下棋,或喝茶聊天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成堆的资料里,往往一干就到深夜一、二点。夏日,蚊虫叮咬,闷热难眠。冬天,寒气逼人,手脚冻僵。台风雨季,更是风雨交加,污泥浊水,苦不堪言。

为了科学地指导矿区勘探,张国恒主动联系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地科院等科研单位,对长坑矿区的各种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比、鉴别,从中总结其规律。他参与完成了“广东长坑金矿成矿地质特征”课题研究,系统地阐述了长坑金矿的成矿特征和规律,在勘探的关键阶段有力地指导了找矿工作。在地质矿产部和省地质局的领导下,在地质六队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张国恒们通过几年努力,终于探明了长坑大型金矿床。实现了广东继河台金矿之后又探明的一处大型金矿床,标志着广东地质找矿的新突破。长坑金矿勘探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张国恒被授予广东黄金发展突出贡献奖。

勘查与科研相结合,再发现富湾银矿

张国恒作为一分队队长兼技术负责,在对长坑金矿区进行勘查和潜心研究过程中,深入地对矿区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特别关注了长坑金矿越往深部钻探,岩心中的金品位就逐渐降低,矿体也逐渐变薄,甚至尖灭。而通过大量岩心的光谱测试,含银数值却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矿物组合也发生了变化。他紧紧抓住这些信息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了金、银元素的含量呈反相关系的结论。他大胆地推测并科学地求证了长坑金矿的金矿体在往深部尖灭后,很可能会有银矿体的出现。

但,这在国内外都未见有这类矿床的实例。为了证实这一推测,张国恒采用了现代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手段,系统地进行岩心样品测试和分析研究,并在金矿勘探的后阶段,果断地把找矿工作的重点由找金矿改为找银矿。经过苦苦探索,一个深埋于地下亿万年之久,从未被世人所认识的特大型银矿,终于被张国恆团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于是,广东地质六队开展了富湾银金矿的全面勘探工作,十几台钻机调入矿区,开足马力,日以继夜地往地下进军, 轰隆轰隆与乒乒乓乓之声不绝于耳,旷野变成了找银找金大会战的战场。又经过约四年的勘查,广东地质六队探明了富湾银矿储量达数千吨,为特大型银矿床,居全国同类型银矿之首。喜讯传来,立刻轰动了整个广东地质局,同时引起了国内外地质界的高度关注。富湾银矿的发现,为地学界提供了一个金银共生一地,却又各自独立成矿的新型矿床组合类型。富湾特大型银矿床荣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富湾银金矿床成矿规律研究》项目荣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继广东省地质局诸广山铀矿科研项目后,第二个荣获殊荣的科研成果。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

完成了长坑金矿和富湾银矿的勘查评价之后,适逢地质任务萎缩,地勘费用锐减,地勘队伍“下海潮”,张国恒团队不为所动,坚持上山找矿,把目光瞄准了高明三洲盘地这个成矿聚宝盆。他和同事们甘守清贫,坚持为国实现找矿梦。在随后的勘查中又先后发现并探明了一处中型铅锌矿床和一处可望达大型的铅锌铜矿床以及矿点一批,使三洲盘地成为全国重要的矿产勘查基地,并为该队保住了一支精干的地质找矿队伍。

三十年来,张国恒率领的地质分队除转战南粤大地外,还把矫健的脚步迈上了青藏高原,承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地区矿产调查项目。虽然已是队上总工程师,但他仍然深入野外,长期坚持在找矿一线。位尊不处优,有权不奢逸,节俭朴素,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地质工作者和共产党员的本色。他说,我身板硬朗,能适应高原气候和生活,为国找矿,责无旁贷。他的足迹还远涉非洲和东南亚,为寻找矿产资源奔波劳碌。

三十年的地质生涯,三十年的春华秋实,他尽心尽责,心无旁骛,正是这份纯粹的专一,正是这份虔诚的敬业,练就了张国恒在项目设计、野外勘查、资料整理、综合分析、报告编制、资料归档等方面的过硬本领。他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都圆满完成,主持的项目大多一次性通过评审验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他赢得了应得的荣誉。

张国恒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地质工作者的梦想与追求,践行着“服务、先行、求实、奉献”的广东地质人精神。他说:“今后我将继续追寻地质梦,为祖国寻找更大、更优的矿产资源,为地质事业再谱新篇!”

(广东省地质六队党办)

分享到:
(责编:刘昶荣(实习)、曾伟)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