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22日7时3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从这一天起开始“进九”,我国步入严寒季节。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或“日短至”,时间基本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此时太阳黄经270度。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过了这天,太阳逐渐北移,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
“气象资料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大的冷空气南下,造成骤然降温,因此,此时节,人们要注意保暖,防病保健。”赵之珩提醒说。
冬至,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代人们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过新年是相差无几的。
赵之珩介绍说,在商朝、周朝、秦朝,把冬至这一天设为“岁首”——过大年。汉朝开始定为节日——冬节。《礼记》中说:国王率领文武百官,郊外祭祀,迎长日之至也。至今民间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相关 冬至时节话养生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开始,是我国农历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俗称冬节。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冬至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养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除了饮食的进补,还可从吃水果来补。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如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都是比较适宜的水果。
在日常起居方面敬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5.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冷中华)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