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的话
12月16日,李克强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出席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为何开展与中东欧的合作,合作效果和前景如何,镜鉴深度解析。
“17孔桥”喻合作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17孔桥,也许几百年前的中国先人就想到了16+1的合作,希望在座的16国领导人有机会能去北京看看这座桥,感受16+1合作的美好前景”。
李克强 “17孔桥”的比喻让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塞尔维亚女青年按照迎接贵宾的传统礼仪,向抵达贝尔格莱德的李克强献上面包和盐并请他品尝。
中东欧16国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其中11个是欧盟国家。
翻看世界地图,这16个国家与中国相距甚远,但合作的引力却把双方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对中国而言,加强与中东欧的合作,有着与其他地方合作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东欧16国,有的在欧盟周边,部分国家拥有天然良港,有些占据陆路要冲,其地缘优势使得其可以成为从亚洲步入欧洲的“门户”,是中国企业投资欧盟市场的重要“试水区”。李克强16日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第四届经贸论坛时说,“中东欧不少国家具有港口优势,将港口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连接起来,可以形成巨大的物流网络,有力扩大贸易规模,各国企业可以深度参与。”
图为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会场。
在16日举行的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上,各国的领导人们也纷纷“打广告”,推荐自己国家的优势,以期找到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契合点:
斯洛文尼亚总理采拉尔推荐了自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将科佩尔港打造成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门户;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期待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斯设立分支机构,并希望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连接中国和欧洲;
捷克总理博特卡希望捷克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桥头堡……
无论是“门户”,还是“桥头堡”,中东欧“向东看”,反映了这些国家期待加强与中国合作的迫切愿望。
“用智慧和行动创造16+1大于17的效果”
相比于欧洲整体发展水平,中东欧相对落后。
但“差距就是潜力”,强哥说,“中国、中东欧国家乃至欧洲和世界范围内仍存在发展差距,也因此具有发展潜力”。
潜力在哪?
欧债危机中,中东欧成员国普遍紧缩财政、增加税收,并大规模启动国有资产私有化,吸引外部投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中东欧国家缺乏经验、技术和资金,而这些,中国都有。李克强说,“中国曾是生产消费品的世界工厂,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今后要成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中国的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等装备质量上乘,性价比高。像中国参与的波黑斯坦那里火电站、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一期改造项目都进展顺利。
李克强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集体合影。
推动中国装备走出去,成为李克强此行的重要议题。此举不仅有助于消化国内富余产能,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检验,同时也帮助中东欧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从而双赢。这背后用意,是对中国经济调结构、稳增长再找一个“抓手”。
再说资金。找到一个稳定、有效的投资方式,能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困境,并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相比以往,这次李克强提出,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协同投融资合作框架,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有机结合中国-中东欧间既有投融资安排,并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30亿美元规模投资基金,鼓励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的公私合营合作和私有化进程。
李克强在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致辞。
当然,这钱绝不是白给,是投资就需要回报。企业对商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目前,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投资超过50亿美元,涉及机械、化工、电信、物流商贸等多个领域。仅今年,就有两个投资额达1亿欧元的柠檬酸项目在匈牙利启动实施。
在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举行后,发表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明确进一步合作的方向和前景,而去年在罗马尼亚发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其措施已落实80%。例如,中方已将中东欧16国全部列入外国人72小时免签过境北京、上海等口岸名单;中国与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分别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中国同罗马尼亚、捷克分别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文件,并与匈牙利就核能领域合作达成共识等等。
会晤结束后,李克强对媒体说了这么一番话:“中国的先人造了17孔桥,也许预想到了16+1的合作,但我们应该用智慧和行动创造16+1大于17的效果”。
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结束后,李克强和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共见记者。(文/吴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