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峰同志工作照
身材消瘦,微笑腼腆,言语朴实,举优雅,很难让人将他与“英雄”、“先进”的称号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位不惹眼的年轻人,近年来在伊犁盆地的铀矿勘查工作中取得骄人业绩,连续两年获二一六大队特殊贡献奖,2010年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先进职工”。他就是二一六大队地质科技处处长、伊犁铀矿勘查地质总师张占峰。
在岗位上虚心学习
1991年7月,张占峰从华东地质学院毕业后,坐了一星期的火车来到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核工业二一六大队报到,迈出了他人生中重要一步,成为一名铀矿地质队员。
近视镜挂在文弱的脸上,俨然一副学生模样的他走上了工作岗位后,似乎还没有过足学习的瘾。和新来的毕业生一样,第一年他被安排到钻机上劳动锻炼。工友们见他文弱瘦小、身单力薄,都想着照顾他干点轻活。他总是用腼腆的微笑表示谢意,坚持在自己应在的岗位上,学着钻工师傅的样子干得像模像样。对野外地质工作有着神秘感和好奇心他,以为劳动锻炼结束后,会和其他技术人员一样从事地质技术工作,但令他失望的是,他被安排在科研队干了整整一年的新疆铀矿床矿点卡片整理登记工作。失望之余,他慢慢地发觉这个工作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机械枯燥,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将一沓一沓的卡片进行仔细的整理登记,还经常为悟出点“门道”而欣喜。几年后他感慨地说,那年参与的卡片整理登记工作使我受益匪浅,熟悉了大量铀矿信息资料。
1994年他被安排在一分队,参与“新疆伊犁盆地洪海沟—乌库尔其地区铀矿普查”工作。该项目启动于1991年,是我国第一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勘查项目,当时项目工作无指导理论、无勘查技术、无规范标准(“三无”),唯一能作为“指导”的就是从前苏联翻译过来的零散的技术文献,项目所有技术人员在边学边干、干学结合中一步步熟悉着勘查技术方法。初到项目,他深感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他便一方面虚心向长们请教学习,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大量资料,很快熟悉了可地浸砂岩型工作方法,次年便成为项目主要技术骨干之一。我国第一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普查报告——《新疆伊犁盆地洪海沟—乌库尔其地区铀矿普查报告》、我国第一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报告——《新疆察布查尔县库捷尔太铀矿床第V旋回3-70线地段地质勘探报告》、《新疆察布查尔县库捷尔太铀矿床第I-II旋回22-70线地段地质勘探报告》、《新疆察布查尔县扎基斯坦铀矿床第Ⅴ旋回16-7号线地段勘探报告》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智慧。
在工作中不断进取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对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伊犁盆地战略性核资源大型矿产基地勘查与评价工作迅速展开。2006年,有着丰富的铀矿资源勘查评价工作经验和对铀矿地质事业执着追求的张占峰同志,被大队任命为“伊犁盆地巩留凹陷1:25万铀资源区域评价”项目负责人,他与项目组成员在数千平方公里的工作区内开展了大面积的调查工作,详细分析了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的铀成矿潜力。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共提交了三个铀成矿远景区段。他精心分析、大胆论证,在郎卡地区倒转凹陷部位部署的钻孔工程不但突破了伊犁盆地以往找矿施工深度,而且揭露到的工业铀矿化使蒙其古尔地区铀成矿带的东扩成为可能,同时在苏阿苏向斜发现了工业铀矿化,为伊犁盆地南缘东段铀矿找矿勘查立项提供了重要依据。2008年,他主持了“新疆察布查尔县郎卡地区铼(铀)矿预查”和“新疆察布查尔县蒙其古尔铀矿床P0-P31线详查”两个项目,圈定了三条重要的铀矿化带,估算了可观的铀、铼资源量,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
2009年,伊犁盆地铀矿勘查任务进一步加大,张占峰担任“新疆伊犁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资源勘查”总项目负责,下设四个子项目。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条件下,为确保项目工作质量成果,他提出了“区域分析、统筹兼顾、理性部署、深挖细找”的伊犁盆地铀矿找矿勘查工作思路。经深入分析精心部署,蒙其古尔铀矿床P0-P31线详查项目又发现了一条具有良好成矿潜力的铀矿带,通过进一步工作,蒙其古尔铀矿床规模进一步扩大,填补了国内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单矿床资源量超万吨的空白;“新疆察布查尔县洪海沟地区铀矿普查”项目在新层位有重要发现,资源量大幅度增加,提交了可供转入详查的铀资源矿产地一处。这些工作成果,巩固了伊犁盆地作为我国第一个“铀矿资源大基地”的绝对地位。“新疆察布查尔县蒙其古尔铀矿勘查”获中国地质协会2009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该勘查项目也荣获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十年科技成就优秀项目奖。
在亲人前总感愧疚
2000年6月下旬,项目野外工作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而在家待产的妻子的预产期一天天逼近,但他一直坚持到下步工作方案确定后才急匆匆赶回乌鲁木齐,第二天儿子降生了,他深深为没能在产前陪护妻子感到心酸和愧疚。2009年8月份,年过花甲的父亲生病住院,作为独生子,他恨不能一下子飞回父亲床前,尽一个儿子起码的孝道,但他主持的伊犁盆地四个项目都处于生产大忙季节,根本无法脱身,他只能把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含泪默默地为亲人祝福。
乌鲁木齐气候独特,天气寒冷,野外地质分队三月份出队十月份甚至更晚收队,队员们“来去两茫茫,出归不见绿”。多年来,一直出野外,很少在气候宜人时能陪爱人一起散步购物,虽然妻子已经习以为常,但做为丈夫,总感愧疚和心疼。每年的“六一”儿童节,聪明可爱得儿子总是盼着爸爸能亲手将节日礼物送给自己,象其他孩子一样同爸妈一起逛公园、去郊游,而这个愿望却很少能实现,在孩子幼年成长最需要亲情呵护的时候,他只能通过电话来“呵护”爱子。亲情和事业不能兼得,他只有把对妻儿的思念寄托在对地质事业的追求中。
在光环下愈加谦逊
“感谢大队领导给予这样一个机会,你们的信任和支持造就了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一大批优秀的管理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指导,就没有伊犁盆地找矿勘查事业的今天。感谢各位同事的无私奉献,荣誉和奖励来自你们的认可,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希望。”这是张占峰在大队2010年度先进表彰大会上代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言讲话的一部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张占峰是一位十分谦逊的专业干部,自担任伊犁盆地勘查项目负责人以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及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绩,多次受到大队和上级的表彰奖励。头顶上的光环是耀眼的,光环下的他却是平静的。面对荣誉他总是淡然一笑:活是大家一起干的,成绩是属于集体的,把荣誉堆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实在感到不好意思,也使我感到了压力,这压力来自领导们更高的期望。
经过多年的认真学习和专业实践,张占峰已成为目前铀矿地质勘查方面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尽管如此,在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中他总是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心态,始终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激发群智、择优而从,在日常生活中性情温和、乐善好施。在职工眼里,他就是一位大家好打交道、愿打交道的年轻人。
伊犁盆地,我国第一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诞生地,全国第一个铀矿资源大基地,第一个实现经济采铀产业化开发的地区,在铀矿资源保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张占峰看来,伊犁盆地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其不可低估的铀矿资源扩大潜力,将吸引着他继续书写着伊犁盆地的故事,他就是托起伊犁盆地明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