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波同志工作照
王江波,二〇三研究所地质物化探中心项目负责;1982.4出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专业, 2013年就读西北大学岩矿专业博士研究生;从2005年至今,王江波作为地质组长、项目负责先后承担了6项铀矿地质项目,撰写的《蓝田矿田地质特征及其与资源矿田对比》工作报告,获2010年度优秀国防科技报告奖,承担的《北秦岭成矿带蓝田铀矿田深部成矿规律及外围找矿远景研究》项目,2013年获陕西省第六届优秀地质成果二等奖。从2006年至今,王江波参加了爱德基金会重返校园项目,资助贵州贫困地区的一名失学儿童,九年来从未间断。王江波还先后被评为中国核工业优秀团员、陕西国防科技系统优秀团员、二〇三研究所双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2014年王江波还入选地矿事业部“青年地矿英才”培养计划。王江波以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诠释着中核地矿人的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 奉献社会
2009年王江波调入二〇三研究所后,就开始了在秦岭深处的铀矿地质工作,作为地质组长、项目负责承担了《陕西省蓝田县蓝田铀矿接替资源勘查》、《北秦岭成矿带蓝田铀矿田深部成矿规律及外围找矿远景研究》、《陕西1:5万龙驹寨、峦庄街幅区调》等6个项目。从蓝田到张湾,从陈家庄到华阳川,北秦岭东段的每个矿床都有他工作的影子,从事的工作涵盖了铀矿地质科研、危机矿山、潜力评价、区域地质调查和矿权维护等多项工作。在工作中他认真翻阅和总结前人留下的地质资料,积极跟踪国内外铀矿地质找矿的新方法、新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北秦岭成矿带蓝田铀矿田深部成矿规律及外围找矿远景研究》项目中,王江波提出了“多元复合”找矿模式,不仅有效指导了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而且项目成果已经在工作区及外围得到应用和验证,总体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项目2013年获陕西省第六届优秀地质成果二等奖。在《陕西省蓝田县蓝田铀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提出了蓝田铀矿构造控矿的特征,特别是构造夹持区是有利的赋矿部位,解决了矿山企业的燃眉之急,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报告获2010年度优秀国防科技报告奖。在《陕西1:5万龙驹寨、峦庄街幅区调》项目中,重新厘定了商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北界,查明了商丹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属性及构造演化,并在工作区发现了金红石-磁铁矿矿化点带等,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在《中国国土资源报》上,对此成果进行了报道。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王江波不仅仅对自己的事业有着不懈的追求,同时也不忘将他的阳光之气洒向社会,用自己的行为方式,诠释着他的精神世界。2006年,积极参加了爱德基金会重返校园项目,资助了贵州贫困地区的一名失学儿童,九年来从未间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能因为经济条件落后而影响一个孩子的学业和前程。王江波虽然自己默默地承受着房贷的压力,但每个学期末收到孩子的成绩单,看着优秀的分数时,他面带笑容,感到十分欣慰。他坦言参加这个活动起因于自己的母亲,母亲小时错过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上学后他给家里写的信母亲只能托他人念信,听说母亲用手一遍一遍抚摸发皱的信纸,他就许下心愿,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只要他有能力他会资助更多的贫困孩子。
拾金不昧解人忧
2013年春,地矿事业部在广东韶关举办的热液型铀矿勘查技术培训班,刚踏上回程的火车,他在自己的铺位上捡到一部手机。已是晚上12点,多数旅客已经入睡,他只好将手机保存好,打算天亮后再询问是否有旅客丢了手机。第二天早上失主打来电话说,在南昌下车的时候不小心给落在了火车上。王江波仔细询问了手机的品牌和型号以及列车车次和铺位等相关信息,确定是手机失主的时候,他先安慰对方不要着急,告诉对方自己的目的地、下车时间和自己的联系方式,抵达咸阳后会立马把手机给他快递回去。失主一听这些,一下子放了心,因为手机里面存了好多电话号码,失主作为一个营销人员,联系网络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他告诉王江波自己的另外一个手机号码,万一有人打电话联系业务,就告诉他这个号码。火车上其他同事都开玩笑,这个老板也太霸气了,雇了一个博士生给他当话务员。后来失主收到手机后一定要表示感谢时,王江波只是回了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婉拒了对方的酬谢。
人生寂寞好读书
野外生活是辛劳的,又有一点枯燥和单调,同时又是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生活中另有一种韵味,“人生寂寞好读书”是王江波同志的生活写照。每次出野外,各类专业书籍文学作品和读书笔记塞满了他的行李箱,工作之余,他静静的呆在房间看书学习记笔记成了项目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次参加学术会议,王江波都积极和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地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以指导具体工作方向。工作之余他经常去各大地质院校拜师学习,与南京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探讨,介绍自己工作地区的情况,听取别人的看法。付出和回报是相辅相成的,2006年王江波毕业于南京大学,2012年取得了西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又考取了西北大学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工作九年以来,他还先后在《西北地质》、《地球科学进展》、《矿物学报》、《地质找矿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提交GF报告3篇,其中一篇被评为优秀国防科技报告。
中核地矿人的奉献是挥洒汗水埋头苦干的奉献,中核地矿人的奉献是阳光照耀下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