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变不惊,调控定力更强。
开过车的人都知道,换挡减速后如果猛踩油门,只能暂时提速,很快就会慢下来,这么做还会增加油耗,得不偿失。
2014年,中央坚持区间调控,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在复杂形势中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增长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某个数字,而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看清了这些速度背后更要紧的东西,就不会去计较GDP小数点后的数字变化。不启动强刺激,既能防止留下‘后遗症’,又有利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定向施策,调控发力更准。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
从“大水漫灌”转为“喷灌”“滴灌”,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实施定向调控。从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领域的“定向降准”,到减免小微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定向减税”,再到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支持棚改的“定向融资”,定向调控点准了穴位,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良效。
——远近结合,调控效力更久。
“以前冬天靠烧煤取暖,又冷又呛得慌。现在,屋里有暖气,做饭插电源,炒菜拧燃气,暖和又敞亮!”住了10多年棚户区,吉林省松原市丁国林夫妇“咋也没想到能住进80多平方米的楼房”。
2014年,保障房建设不仅成为惠民生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带动1万多亿元的相关投资。“在调结构、惠民生协同并进中稳增长,既利当前,更惠长远。”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标本兼治,调控动力更足。
“3年前想开一家物流公司,由于程序太繁琐一直搁置着,今年注册方便了,一天就圆了我的创业梦!”在深圳福田区工商注册大厅里,韦立兴奋地展示手中的营业执照。
同样受益于工商登记改革的人还有很多。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同比增幅超过60%。“改革是真正有效的经济刺激,能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巨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经济要想站稳新的增长平台,归根结底还得向改革要动力。”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说。
科学看待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交出亮丽的新答卷。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