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扎实推进。
11月15日下午,一辆黑色轿车从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的办公楼出发,2个多小时后,驶入天安门东侧的国家博物馆。
车里,有109枚已废弃的公章。与这些公章一起被封存的,是曾经困扰市场的审批权力。
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截至目前,新一届政府已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重点领域改革也好戏连台:
财税改革重磅推出。预算法完成20年来首次大修,开启迈向现代财政制度的新时代;营改增试点持续扩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平均减税40%。
价格改革稳步前行。先后放开、调整10多项商品与服务价格,新一轮价改又将扑面而来。
国企改革全面提速。北京、上海、山东等16省市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出炉,50%的省市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时间表和目标。
金融改革拉开大幕。民营银行试点破冰,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金融市场竞争有了更结实的安全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陆续展开。
——民生持续改善。
经济增长有所减速,民生改善却在加速,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踏实。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2%,成功跑赢GDP增速。发展不只是数字,也是每个人的生活。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把发展中的“人”字写得更大。
新思维 新认识
一年来,中国经济的起与伏、喜与忧,也使我们对新常态下的经济规律和阶段性特点有了新认识。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适应新常态,应当多一些“平常心”。
随着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我们“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增长。充分尊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既坚持底线思维,防止在速度下台阶过程中意外“摔跤”,又保持战略定力,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不急不躁,顺势而为。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并不重要,关键看经济运行质量。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适应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耐心”。
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在打造“升级版”中,先进生产力不断释放、扩张,落后生产力日渐萎缩、退出,涌现了一系列新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适应新常态,需要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同时呵护好新的先进生产力成长。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适应新常态,应当多一些“进取心”。
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老路已走不通,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而创新仍是“软肋”,还须下大力气推进。
新常态下,遇到多种挑战,也迎来新的机遇。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新调控 新作为
这一年,面对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