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子曰师说曹雅欣:国学里的感恩文化【2】

2014年11月28日22:53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子曰师说曹雅欣:国学里的感恩文化

子曰师说曹雅欣:国学里的感恩文化

  

  风云际会中的施恩与受恩、感恩与报恩,毕竟更偏向于一种道德宣扬的故事脚本;历史大人物的恩情反馈,毕竟少见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而存在于寻常人家的恩情,中国文化也有自己的词汇表达:

  父母对子女之恩,叫做“慈”。孟郊《游子吟》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老子》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爱子之恩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慈

  子女报父母之恩,叫做“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而孟郊在诗里说完父母的慈恩,就紧接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要读“孝”,不能不读《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尊亲之恩就是孝

  下属报领导的知遇之恩,叫做“忠”。什么是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尽己之心,忠人之事,就是忠于对方的信任。“忠心护国成勋业”,为主分忧,临危受命,推功揽过,赤诚奉公。要读“忠”,不能不读《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尽心任其事、竭力服其职,受托之恩就是忠;

  朋友、同事、兄弟之恩,叫做“义”。贺铸词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谢灵运赞美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等人,说“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袁枚以自家经历记录道“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已”。什么是义?孟子说“义之实,从兄是也”,在家中对兄长的义气和敬爱,推广为社会上对朋友的义气和敬爱,就是义胆侠肝,所以才会有陶渊明诗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惺惺相惜之恩,就是义

  在中国文化里,有时候并不直言恩情,报父母养育之恩的词汇是孝,报君主知遇之恩的词汇是忠,报朋友互助之恩的词汇是义,划分得非常分明。然而针对男女之情,却直接说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叫做“恩爱”:执手相对,叫“一日夫妻百日恩”;劳燕分飞,叫“昭阳殿里恩爱绝”;女子对丈夫的眷恋难舍,会怅惘说“红颜未老恩先断”;男子对妻子的念念不忘,会自责说“报答平生未展眉”。 男女相爱,在中国人看来,是彼此给予了对方恩情,要彼此报答对方的恩德。所以中国古典式的爱情,更是一种彼此守护的恩情,叫做“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既然儒家经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国天下看做是最高追求;既然民间俗语里,都把国家称作是“祖国母亲”,——那么, 在中国文化中,最高程度的感恩、报恩,不是仅仅针对小情小爱的个体,而是面对哺育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当我们无时无刻不体会着“天之无恩而大恩生”,怎可对脚下的土地不知恩?怎可对己身的文化不感念?怎可对民族的同胞不感恩?怎可对祖国的培养不报恩?所以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于谦说“一片丹心图报国”,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国文化讲“恩”,不仅是感恩,更是报恩。感恩父母之慈,还以孝;感恩主上之遇,还以忠;感恩友朋之亲,还以义;感念夫妻之情,还以恩;感念祖国之恩,还以爱。感恩从身边到远方的所有殷殷之情,感恩家庭,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