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历时一年的北京公交价格调整终于尘埃落定。11月27日今天,北京市发改委通报北京公交价格调整方案,确认新的票制票价将于2014年12月28日伴随轨道交通新线路的开通同步实施,并明确将在2015年底前推出轨道交通低峰优惠票价。
新票价与轨交新线开通同步实施
“确定12月28日这个时点主要是考虑到,政策确定发布后,公共交通软硬件系统的测试、员工操作培训、票务管理、票的印制以及各方面都需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与新线同步实施,可以减少相关设施的频繁更换。”北京市发改委委员李素芳表示,新的票制票价综合考虑了社会各方面及听证会上多数人意见,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价格均按听证方案二实施。
据测算,调价后轨道交通平均票价水平在4.3元左右,地面公交平均票价水平在1.3元左右,票价分别覆盖各自成本的50%左右和38%左右,其余仍由公共财政负担。价格调整后,北京轨道交通乘客平均每人每公里价格为0.29元左右,与上海基本相当,略低于广州、深圳等城市;地面公交为每人每公里0.16元,均低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票改后,公共财政仍将分别承担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总成本的50%和62%左右。尽管用于运营补贴的资金减少,但公共交通投入规模只增不减,财政资金投入将更多的用于低收入群体保障、公共交通运营安全保障及轨道交通新增线路、地面公交清洁能源车更新、智能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
2015年试点乘客可尝鲜低峰优惠票价
由于新票价计程收费,每个地铁站点间距离不等,为方便乘客查询线路和票价,每个地铁站都会贴出自己的“一图一表”。北京市交通委轨道处处长张文强表示,计程票价实施后,需购票乘客在自动售票机上选定出发点到目的地,就能看到车票价格。此外每个地铁站都将在进出站口、售票处、周边设置以该站为起点的价目表,每个站点的“一图一表”都不会相同。
此前在听证会上被多次提及的多票种,也有了明确的回应。“考虑到低峰优惠票价有一定的平衡路网客流作用,结合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改造情况,北京将在2015年底前,在轨道交通试点低峰优惠政策。”张文强表示,日票、特定线路通勤票等票种,以及地上地下联乘、换乘优惠等政策也将根据公共交通整体运营、乘客需求、相关信息系统改造等方面情况适时推出。
针对个别人在地铁内逗留时间过长等问题,张文强表示,新的票制票价使用办法正在制定中,将与新票制同步推出,其中将增加对乘车时间的限制。
为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的需要,北京鼓励运营企业根据乘客需求积极提供多样化服务。今后北京公共交通运营企业提供的多样化服务,多样化服务的票种及票价,将由企业制定,报同级价格和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后执行。
公共交通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建立
北京轨道交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路网规模、客流情况及运营成本变化较快。为使公共交通价格逐步反映运营成本变化情况,增加票价政策透明度,理顺价格机制,此次北京建立了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价格年度调价和5年周期调整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
年度调价考虑人工成本、动力成本以及维修、管理等成本的变动情况及相应权重,按照调价公式,测算年度票价调整水平。当测算的年度票价调整水平大于等于0.1元时,即启动年度调价机制,由运营企业提出价格调整具体意见和价格调整方案,经发展改革、交通、财政管理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审、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并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对外公布实施。未达到0.1元时,当年不作调整,纳入下一年度累计。
同时,以5年为1个周期,由发展改革、交通、财政管理部门对公共交通价格及调价公式进行评估。如需调整,经价格听证会听证,并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对外公布实施。
此外,北京还同步建立了公交、地铁运营企业成本公开制度,企业每年在各自网站公布经审计的运营收支情况,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监督企业成本和发展情况。
链接:北京公交轨交价格调整方案
从12月28日起,北京轨道交通(机场线除外)价格将调整为:6公里(含)内3元;6公里至12公里(含)4元;12公里至22公里(含)5元;22公里至32公里(含)6元;32公里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20公里。使用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乘坐轨道交通,每自然月内每张卡支出累计满100元以后的乘次,价格给予8折优惠;满150元以后的乘次,价格给予5折优惠;支出累计达到400元以后的乘次,不再享受打折优惠。
地面公交价格调整为:10公里(含)内2元,10公里以上部分,每增加1元可乘坐5公里。使用市政交通一卡通刷卡乘坐城市公共电汽车,市域内路段给予普通卡5折,学生卡2.5折优惠。
新的票价政策实施后,民政、人力社保、统计部门将及时测算票价调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纳入2015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标准调整,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不受票价调整影响。继续给予解放军士兵等7类特定人群享受轨道交通免票政策,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等8类特定人群享受地面公交免票政策,学生半价优惠政策。儿童乘车免票身高由1.2米提高至1.3米。(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