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人类追求科学的源动力。人们追求科学思维、科学学习,热爱科学创新、科学研究,主要来自于对科学的兴趣。没有兴趣,靠强迫很难把科学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说过,好的科普读物应该是妙趣横生的。科普创作应当充分挖掘科学的奇妙,在提高读者的兴趣上下功夫。
努力展现科学之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发明新知识最能引起人的兴趣。霍金2010年推出新著《大设计》,用通俗简朴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对宇宙奥秘的最新思考,在《时间简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人们的科学思维。
努力展现科学之奇。好奇是人的天性。《科学家带你去探险》丛书讲述了中国科学家在高山、极地、沙漠和无人区探险的奇妙发现。《神奇科学》讲了各种离奇的科学试验。果壳网编了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光听名字就很抓人。很多读者特别是孩子们从这些作品中体验到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的乐趣。
努力展现科学之用。有用、管用也是激发科学兴趣的重要原因。近年获奖的《钟南山谈健康》《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安全驾驶从这里开始》《农民工安全知识必读》等科普作品对指导科学生活、科学工作既权威又实用,很受大众欢迎。现在,科学发展是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科普创作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提供科学的视角、理念、方法和路径,为推动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努力展现科学之美。英国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看到“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高士其的科学诗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让我们享受到诗意之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是科普创作的沃土。希望广大科普创作工作者多到科技发展的第一线去发现和描绘中国大地上的科学之美。
要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首先科普作品要使青少年感兴趣。科普创作的形象化、人格化、故事化、情感化都是很有效的创作方法,科普传播的信息化、网络化、声光化、互动式也是大势所趋。总之,要把机械的、物质的、抽象的、枯燥的、难懂的科普素材变成生动的、有趣的、快乐的、引人入胜、启人思考的艺术创意,让青少年在精神享受中主动地走进科学。(本文摘自李源潮2014年11月4日与科普作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