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和田10月28日电 题:探访新疆和田住村队
中新社记者 肖欣
住村干部张家虎最近恢复晨跑的习惯,从住村队宿舍到乡上约2公里多路程,跑上20分钟,沿途碰见老乡,虽语言不通,也笑着打招呼。
新疆南疆深秋的清晨,村庄被笼罩在晨光中。清真寺的喊唤开启晨礼,8点多(北京时间,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村里大喇叭开始播放维吾尔语新闻,和节奏明快的少数民族歌曲。
曾被异样的目光打量
7个月前,新疆外侨办派出45人住进和田墨玉县普恰克其乡6个村子中。全疆7万多名住村干部带着“加强民族团结、保障改善民生”等六项任务,在新疆各地开始“住村生活”。中新社记者10月下旬在普恰克其乡住村工作队里看到一派热气腾腾的乡村生活图景。
不过回忆起5月到8月间“万人围捕暴恐团伙”的情景,住村队员心有余悸,直言“晚上丁点儿动静都会惊醒”。8月1日发生枪战并最终击毙暴徒的玉米地,就在住村队队长艾力·阿不力米提所在的村委会院墙后,直线距离几百米。
8月成功围捕暴恐团伙后,紧张气氛缓和。记者在村委会中看到监控器、铁棒、盾牌等安保器材,住村队定期与村警、武装队进行反恐操练,但日常生活工作仍在欢声笑语中进行。
“大围捕”后30多天,当地维吾尔族民众迎来古尔邦节,队员们笑着回忆称,村民排队邀请到家里过节,不得不一天吃好几顿饭,“吃饭时间太久,腿都坐麻啦!”
从初到时被异样的目光打量到被盛情款待,住村队的生活“惊”中有“喜”。“以前我也提防,人生地不熟的”,张家虎说,“现在乡亲们都认识我们,互相‘串门’,我相信有危险他们都会帮忙。”
村民:“让他们留下来”
被问及住村队和村民交往的“秘诀”,阿亚亚尕尔村组长胥树辛颇为自豪的说起住村第一晚,就张罗组员开火做饭。紧接着在村委会院子里开垦菜地,养鸡养鹅,“老乡看我们种菜养鸡就知道,这是要扎根在村里,不是来摆摆样子就走,心里自然踏实了。”
打机井、架路灯、荒地拉电、讲授双语课、开展种植养殖培训、慰问困难群众……目前新疆外侨办投入近200万元人民币,又向国务院侨办争取到百余万元帮扶资金,为村民解决民生、教育、医疗等多方面困难。
住村队还各有创收妙计:布达村有块1695亩的“飞地”,远离村庄紧邻沙漠边缘,虽有井但无电,长年闲置,住村队投入18.2万元架设电缆,盘活荒地;巴什库都克拉村计划建公共浴室,增收同时鼓励村民改变卫生习惯;阿里坤村把村委会临街院墙改造成六间门面房,以每年1600元的价格租给村民开展副业。肉孜尼沙汗的小卖店率先开业,一天能有三四百元流水,这让从来没有外出工作挣过钱的她高兴极了。村支书艾合买提江也感慨,“当支书,账上没钱,不容易为大家办实事”,村支部终于借门面房租金结束长年无收入、甚至欠账的窘境。
现在,村委会活动室里原本堆放在角落里的书籍摆上书架,添置了兵乓球台、健身器材和玩具,院子里荒地开垦成菜园,崭新的中转房刚刚竣工,队员王文娟指着屋顶畅想,“阳光这么好,以后可以把屋顶收拾出来做露天茶室呢。”
下午七、八点钟,放学的孩子们跑来看书,小伙子们来打球,干完一天农活的男人们偷偷来蹭点儿酒喝,夜深都不愿意回家。
首批住村干部一年任期进入百日倒计时,村民们开始盘算着“让他们留下来”。听说住村队在巴什库都克村聚餐,村支书巴拉提赶到村委会,还是来说这个事,“哪怕留上一个、再待上一年行不?”巴拉提还有个愿望,“能不能跟着住村队到乌鲁木齐去看看?”他跟很多村民一样,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现在,却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