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持续引发热议。文艺界纷纷组织学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讨论,不难看出,这个会确实切中了公众关心的焦点话题。
当下,文艺工作正面临尖锐的时代拷问。在市场经济浪潮涌动下,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文艺工作应该怎么搞,让一些文艺工作者心生困惑;面对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价值导向多元复杂的文艺作品,广大群众也深受困扰。中央适时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摸准时代脉搏,有针对性地回应了时代呼唤和人民需求,提出了党的明确主张,这不禁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72年前的那次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艺创作有自己的规律,更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每个国家、每个时代的文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为什么人”的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为人民大众服务就是文艺工作永恒不变的大方向。看时下,雷剧、神剧遍布荧屏,宫斗、权谋反复登场,解构之风大行其道,批评之风日渐稀薄。更有个别文艺工作者违反法律,频现低俗、媚俗之风。凡此种种,皆是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乱象频仍,文艺界痛心疾首,老百姓长期批评。以文艺工作座谈会为契机,让这种不良文艺风气来一次大改观,势在必行。
文艺从生活中来,它是时代的呼声,回应时代、反映时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今天的中国思想多元、利益分化,建构这个时代的文艺,更需要对“人民”的内涵与外延有明晰的把握,对“人民”需要什么有更为精准的定位。搞好文艺不能自说自话,要善于在纷繁的声音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凡人小事中挖掘真善美,从生活点滴处传递正能量,在普通人的生活与期待、挣扎与爱恨中发掘创作源泉。
有了“好故事”,更要“讲得好”,文艺工作者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深入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要静得下心来,贴地气地进行创作。惟其如此,我们的作品才会有浸润力和感召力,也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时间的淘洗。
一个国家的复兴,最后必然是文化的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文艺工作者肩上的历史使命。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扎根中国的泥土大地,我们的文艺就能绘出中国色彩,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韩轩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