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0月23日电(记者管浩)在广西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白面瑶寨,山坡上有一块指向天空、形似龙舌的岩石,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军岩”。在这块岩石上,留有“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的标语,它道出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团结互助的一段故事。
龙胜各族自治县档案史志局工作人员赖若龙告诉记者,这条标语是80年前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时留下的。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多人在湘江战役后,分三路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12月6日,为团结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红三军团四师首长在白面瑶寨与参加1933年桂北瑶民起义、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瑶族群众开了一个座谈会,介绍了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民族政策。“为鼓励瑶胞继续革命,红军还送给他们一些枪支弹药,并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的标语。”
“龙胜是红军长征较早进入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党民族政策实践的地方。”龙胜档案史志局局长杨进朝介绍,1934年11月,红军政治部发布了长征期间的民族工作政策——《关于瑶苗民工作的原则指示》,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时制定了《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条,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做了充分准备。进入龙胜后,红军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支持,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民族友谊,这是我党民族政策初期的成功实践。
如今的白面瑶寨与80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瑶族群众通过生态种养、民俗旅游等发家致富,寨子里道路宽敞,新修的木楼干净整洁。在“红军岩”旁,记者遇到了76岁的瑶族老人龙国翠,他告诉记者,寨子里的长辈回忆,红军长征经过的时候,说要让大家“人人有田,个个有山”,“现在寨子里家家分田到户,生活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倍!”
红军留下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精神,在龙胜正谱出新的乐章。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汉等十七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70%以上。几十年来,龙胜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生动事例不断涌现。马堤乡原“苏家村”的汉族群众,接纳了十多户苗、瑶族群众前来落户后,各民族互学互助,“苏家村”因此改为“民合村”;泗水乡里排壮寨的侯振荣老汉一家11口人,聚齐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我们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不断健全民族管理制度、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龙胜民族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蓝基卫介绍,团结和睦的民族氛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2013年龙胜全县生产总值47.05亿元,同比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526元、5260元,同比分别增长10.1%、14.3%。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