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3】

2014年09月06日10:39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

  (五)世界和谐

  和谐,除了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更能代表中国文化面对世界的精神。中国文化,从整体来看,是中和的文化,是涵容的文化,而不是称霸型的文化、进攻型的文化。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中国古代纵使是盛世时期,中华文明培育下的王朝政权也都是在守中道,并不因兵力过盛而妄想以武力征服他国、开疆扩土,中庸的准则就是一种适度恰当的原则。在北京故宫的皇帝寝宫养心殿里,悬挂着一张写有“中正仁和”匾额,那便是一国之君随时提醒自己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的证明。

  古代中国,曾经多次达到过同时期世界辉煌的顶端,然而即使国力鼎盛、兵马精良、粮草充足,中国的本土意识,都从未有过侵略、掠夺、霸占、干预他国的想法。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崛起只是使外界一时瞠目的表面,文化和思想的强大有力才是使民族长久屹立的内里。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礼有节的、秩序井然的、中正平和的文化,它维护着国土内外、疆域远近的共同安定,所谓“天下大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所以,和谐,是浸润在中华文明历史洪流中、承前启后一脉传承的一种思维方式。面对家国,中国人追求的是和气致祥、和气生财,是以和为贵、地利人和;面对世界,中国人相信的是和衷共济、四海一家,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和谐的文化理念教导中国人:对于自我修养,要养性和情;对于同道中人,要和睦相处;对于存异之人,要和而不同;对于家庭整顿,要家和万事兴;对于社会秩序,要礼乐和谐;对于国家治理,要和合偕习;对于国际相处,要万邦同乐。总之是,守中致和,以和为贵。(文/曹雅欣)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