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取消了34个县市的GDP考核。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取消GDP考核的县市已经超过70个。这些县市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将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当然,“逐步告别”不等于“已经告别”。全面告别“唯GDP论”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甚至颇为艰难。至少,现在我们迈开了第一步。
如何看待“GDP”,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综合实力的逐步提升,GDP作为一种数字标杆,确实发挥了不小的导向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年来“唯GDP”论一直甚嚣尘上,甚至根深蒂固于不少地方政府的执政思维与理念中。这也导致了诸多问题——环境污染、房地产畸形发展等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政绩考核是政府部门工作的“指挥棒”,对干部的政绩观和施政行为具有重要而现实的影响。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尽快制订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来代替原来片面注重GDP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评价、激励奖惩为抓手,推动部门架构、职能配置、体制机制的调整,推动工作思路、方法、模式的创新。
在现实中,除了上述70多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之外,对于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说主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各地开展的探索中,普遍降低了GDP考核的权重,增加环境保护的权重,比如陕西省、沈阳市等等。这些改革和探索都是可喜的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新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应以此为指导原则,在经济考核方面则要积极引导转方式、调结构,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注重考核控制地方债务过快增长、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消化产能过剩以及严格规范的安全生产等。对于一些相对较软的指标,比如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等等,也要纳入考核体系,以“硬考核”促进“软发展”。在这些政绩考核改革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弱化GDP考核、告别“唯GDP论”,自然成为大势所趋。
告别“唯GDP”,并不是不要GDP。这一点,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关键是我们要清楚“究竟要什么样的GDP”。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就是说,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既重视GDP对国家社会的正向促进作用,也需要改善民生、促进发展、讲究质量的GDP。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取消GDP考核的70多个县市,在数量上只占全国2000多个县市很小的比例。这些县市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经济贫困县,比如山西的36个县。二是在生态环境或者农业方面具有特殊价值,比如福建省的34个县。三是属于生态脆弱区域,需要限制开发,比如贵州省的一些县市。除了这些具有特殊性质的县市之外,对其他绝大多数常规县市而言,GDP考核仍然是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告别“唯GDP”,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信念:转变观念没有终点,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封寿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