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工作照
“我们就像隔着玻璃的苍蝇,看得见城市的发展,却无法融入其中。”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杨磊一下子愣住,半天没回过神来,他感觉自己“瞬间被戳中了”。
杨磊的科研生涯是从新疆伊宁阿希金矿开始的。他在那里待了整整12年。那里产出的黄金遍布全国各大商场,他本人发明的有色金属相关技术也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派上了大用场。
20年前,刚满20岁的杨磊从江西理工大学毕业,来到海拔1600多米的阿希金矿工作。矿山一线的生活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尝到了“历练的滋味”。
在矿山一线,科研人员过得和矿山工人“几乎一个样”。杨磊没穿过“好看的制服”,也没怎么“坐过办公室”。忙于科研和机器维护的他,“看起来就跟个矿山工人一个样”。
机器的日常维护是提升矿石品质的重要环节。为了摸索自磨机的性能,刚进矿的杨磊常常连着12小时、甚至一整天围着这个几百公斤重的庞然大物,进行检修。一来二去,没事就去瞅瞅自磨机,成了他的习惯。
矿山机器全年无休,杨磊也只有在春节探亲假时才能离开矿山,回家与父母见上一面。组建家庭对他来说就更难了。直到调回乌鲁木齐工作两年后,35岁的他才结束了单身生活。
在杨磊眼中,那12年是他一生“必经的历练”。
在阿希金矿,杨磊负责树脂提金工艺的具体技术实施。作为全国首个从苏联引入并实施该项工艺的大型矿区,并没有多少成熟技术可供杨磊借鉴,相关领域研究更是一片空白。矿石有效成分含量不高一直是我国黄金选冶的一个大问题,杨磊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正是研究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其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
整整12年,在阿希金矿这个新疆当时最大的黄金选冶企业,杨磊先后被任命为工段长和工艺技术组组长,和这些科研难题“杠上了”。
杨磊和同事发现,从苏联引进的振动圆筒筛,分级效率非常低,矿浆跑槽现象也十分严重,含金液体流失严重。“设备开开停停,运作也不正常。眼睁睁看着金子回收不了,浪费了。” 杨磊坐不住了,他和同事自主研发了上下各四筒的充气式隔筛,提高了黄金的回收率。
2006年,杨磊被调往新疆有色金属研究所矿业开发部工作。虽然离开了阿希金矿,但他仍然时常到各大矿区走访,“机器哪里有问题,他们没开口,我就看出来了”。
后来,杨磊无意间得知,阿希金矿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氰化工艺的尾渣大量堆积在库房,无法二次利用。杨磊的心一下子被“揪紧了”,800公里外的那个“让自己无法融入城市”的阿希金矿,又成了自己心中的牵挂。
“尾渣也是可利用的二次资源,已经开采出来了,就不能浪费。”杨磊当即决定,和同事着手进行阿希金矿尾渣回收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科研攻关,杨磊所进行的技术研发成果获得企业的工业应用,从尾渣中回收了黄金。
在乌鲁木齐从事科研工作的日子,成了杨磊科研创新的“高产期”。之前“岁月的沉淀”顺利帮助他实现了“从实践向理论转变的跨越”:2010年,他围绕低品位锂铍分离及综合回收利用国家支撑项目,申报稀有金属选矿专利5项;在2010~2014年担任主任期间,围绕区内外的矿山资源,共开展技术攻关研究项目100余项;与此同时,2007年至2013年,完成新疆阿舍勒铜业有限公司、星塔矿业有限公司、新鑫矿业喀拉通克铜镍矿、新疆哈图金矿、农六师煤电公司、天业公司等20余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咨询任务。
再回忆起那12年,杨磊感慨道:“对一个刚毕业就进山的学生来说,那是枯燥乏味、缺少自我、单调空虚的日子。但未来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只能来自那些岁月的沉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