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 蒋迪雯 摄
对话
■本报记者 傅贤伟 徐敏
记者:2000年小区建成初期,你到这里当居民区书记,面对小区配套建设先天不足、生活设施不到位等种种困难,是否有过畏难情绪?
梁慧丽:党组织把我派到这个社区时,讲得很清楚:“小梁,你要挑重担”。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干好。我这人比较要强,工作干好了,才觉得心安。刚来时,小区没有管道煤气、没有有线电视、甚至没有自来水,居民饮用水靠送水车,生活用水靠井水,附近也没有商业网点和公交站点,居民意见很大。要扭转困难局面,先要帮助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在我看来,居民区书记就是居民的勤务员,面对居民要做到有求必应、有急必到、有难必帮。
记者:一个居民区书记,毕竟资源有限、能量有限,这些难题能解决吗?
梁慧丽:面对问题,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即便是个“小书记”,也能解决大问题。在镇里、区里,我是“最会提意见的社区干部”。各类社情民意沟通会上,我总是第一个发言,亮出居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比如,我一次次向上级部门反映居民“出行难”,引起了市、区、镇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协调解决了车辆运营、小区门前斑马线、红绿灯等问题。如今,公交768路终点站就设在小区门口,居民出行方便多了。
记者:你是否有过担心,老是提意见,领导会不会嫌麻烦?
梁慧丽:不会啊!我为百姓表达诉求,寻求帮助,并非为自己,理直气壮。我不但喜欢提意见,有时遇到一些单位和部门搞“形象工程”,我还把他们“顶”回去,因为搞得热热闹闹,老百姓却得不到多少实惠,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矛盾。我不怕得罪人,既然让我当书记,就要为百姓讲话,为他们着想。
记者:有不少问题和矛盾,并不是呼吁、反映以后就能很快解决的。怎么办?
梁慧丽:发扬“钉钉子”精神,创造条件、创新思路去解决。开在小区旁边十多年的家具厂,环境污染严重,造成居民和厂方的冲突,在许多年里,历经数不清的协调、沟通、谈判后,厂子最终搬走了;解决居民看病难,社区腾出场地,建起了卫生服务站;解决老人吃饭和购物问题,社区引进了超市和饭店……利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我相信,十桩事情,有十个解决办法;一百桩事情,就有一百个解决办法。作为居民区书记,我们多化解一个矛盾,多解决一个难题,社会就添一份和谐稳定。
记者:居民有困难,习惯找你帮忙;居民有心事,喜欢找你倾诉……居民为何对你有这样深的感情?
梁慧丽:我把居民当亲人,他们也视我为亲人。居民来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即使情绪激烈,我也笑脸相迎。因为平白无故的,居民不会来找我们,一定是遇到困难,没办法了,才来找我们。我能帮的,都会尽力帮助他们;实在不能解决的,也给居民讲清楚,居民都能理解。别人看我干得很辛苦,365天无休,我自己觉得忙忙碌碌很开心。有时遇上雨天,一整天几乎没有居民到居委会来“串门”,我反倒会觉得挺空虚,嫌时间过得太慢。我得到的领导表扬不少,但最喜欢听的还是居民的赞扬,“小梁能办事,小梁蛮好的”,我就知足了!
人物
“遇上急事、难事,找小梁”,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小区的居民有这样一句口头禅。
小梁名梁慧丽,58岁,已不年轻。曾在大型国有企业当过中层干部,1996年转岗到社区工作,在莲花公寓小区担任居民区书记已有14年。年近60的梁慧丽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说话声脆如银铃,活力十足。
许多老人称她为 “好女儿”。她帮独居老人买菜、送饭、配药、陪诊;社区每一位孤老病逝,她都像女儿一样为他们守灵、落葬;曾经的“浪子”认她做“阿姐”。因为在他们最需要帮助、而亲友们不愿施以援手时,是“阿姐”出钱出力,雪中送炭。
还有居民称她“铁娘子”。因为她为民办事有办法有韧劲。曾经矛盾不断、怨气四溢的莲花公寓居民区获评全国和谐示范小区。
晚上8点半,记者写稿需补充一些细节,打电话给梁慧丽,她仍在居委会值班。“我们所有居委干部都在呢!”“365天无休。辛苦 ?不辛苦。大家都帮衬我,居民对我也很好。看到小区面貌一天比一天好,心里很开心!”口
声音
“是我的好女儿”
姚沪珍(居民):我是个盲人,又是孤老。平日里,小梁就像女儿一样关心、照顾我。那天晚上,我犯病了,10点多打电话给小梁,她马上过来陪我去挂急诊,折腾到半夜1点。社区里一位老伯伯不久前去世了,就在他病重最后一次住院前,把我叫到他家里,说,“梁书记是我的好女儿,这句话你一定要帮我带给她!”
“她让我老有所养!”
徐宝玉(居民、退休党员):小区有位居民,年轻时在新疆支边,年纪大了回上海,牢骚满腹。小梁和他结对,经常自己贴钱接济他。这位居民满60岁后可领退休金,但按照政策,必须先补缴4000多元养老金,这笔钱把他难住了。又是小梁,二话不说把钱借给他,帮他办齐手续。这位居民激动得差点下跪,“多亏梁书记的帮助,让我老有所养!”
“除夕夜都在值班”
林海明(居委干部):十几年了,除夕夜,小梁没和家人吃过一顿团圆饭,她都是在居委会值班到半夜1点。不少人问我,“你以前是做财务的,如果另找份工作,一个月赚几千元不成问题,为啥要当居委干部?”我喜欢和小梁一起工作,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徐美玲(居委干部):小梁办成的事情不算大,但很实在,让老百姓开心。
致敬!基层好干部
本报评论员
上海,是一座特大型城市。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是包括社区在内的一个个微小细胞;让市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活更美好,离不开一大批像梁慧丽这样的基层好干部。
“做好居民身边的小事”,是梁慧丽们整天牵挂费心的。基层一线,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往往是一些琐细小事。正是这些小事,构成了基层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
梁慧丽把居民的需求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凡是老百姓的民生事都和我‘搭界’”,对居民的要求、困难及时回应、认真解决,甚至居民想不到的、没提出的,她也想到、做到了。基层工作既琐碎,也繁难,做事要有韧劲,也要用巧劲。没有多少资源的她,靠着坚韧努力,把许多难事最终办成了;她善于总结经验创新制度,在网格化治理、矛盾调解、安全防范、志愿服务等方面,成功突破了小区发展的困局。
梁慧丽是新型社区干部的代表,她身上既有传统居委干部的热心和干劲,也有新形势下基层治理所需要的知识与智慧。
我们的城市有着许许多多梁慧丽式的基层好干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的城市需要有更多梁慧丽式的好干部。基层建设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基层干部队伍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好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了,群众就能生活得更舒心,就会增进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基层多化解一份矛盾,城市就多增添一份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事关上海当前改革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我们要以优秀基层干部为榜样,形成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精神的浓厚氛围,同时方方面面也要为基层工作提供更有力的资源支撑、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空间。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