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震区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注解:危难时刻站在最前头

2014年08月11日11:18    来源:云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震区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注解:危难时刻站在最前头

  “让伤员先走!”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云南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考察灾情,在察看废墟上的救援情况时,几名战士抬着刚获救的伤员走出,李克强主动让道,并抬起手臂护送队伍离开。考察中,李克强多次遇到抢救伤员的队伍,他都主动招呼随行人员让道保证救援顺利进行。

  “医生!医生!医生在哪里?”在甘家寨搜寻失踪人员的解放军77256部队地震搜救队队员急切地大声喊着。队员张子健在搜救工作中体力透支、中暑晕倒,几名战友赶紧把他抬出搜救区域。恰好旁边有一位来自四川的护士志愿者,迅速给张子健进行了简单处理,随后部队调来吉普车紧急转送医疗点。

  8月3日16时30分,一场6.5级强烈地震骤然降临,云南鲁甸、巧家、会泽等地遭受重创。

  危难时刻考量品格,大灾面前更显担当!

  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灾区各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 8个日夜,广大党员干部夜以继日冲锋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们,把抢险救灾一线作为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的“大课堂”和“大考场”;他们,用全力以赴砥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以实际行动写下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生动注脚。

  有一种担当叫挺身而出

  “党员干部站出来,帮助群众转移!”“是党员,就给我往里冲!”一名名灾区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与死神竞速,与灾情赛跑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和政府把群众生命摆在最高位置的庄严承诺,更是每个党员干部身上沉甸甸的责任。

  地震发生后,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总支书记李立安的妻子和女儿被埋受困,看不见、呼喊也听不到声,他急忙喊来附近村民帮忙救人。来不及看到妻子脱困,李立安立即组织其他群众分头挨家挨户进行搜救。

  灾难来临时,像李立安这样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与群众患难与共,并千方百计救援群众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

  “还有帐篷吗?”“我们这里还有一位伤者。”“食品还充足吗?”在鲁甸县龙头山镇光明村委会的安置点,党总支书记谭德军的手机电话不断,回复的声音困难而沙哑。

  “谭支书已经整整三天没休息了!没有他指挥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办,他是我们的‘主心骨’啊!”村民肖慈平说。

  8月正是当地采摘花椒的季节。地震发生时,谭德军与很多村民一样正在山上采摘花椒,被震倒在地的一瞬间,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大灾难!他当即联系马世相、杨宏、肖慈翠等几名党员,组织身边10多名群众,成立一支现场抢险救援队,就近开展抢救工作,现场刨出伤员8名后,他才电话联系了自己的家人。

  在谭德军的带领下,全村4个党支部117名党员参与抗震抢险救灾。仅地震发生24小时内,就安全转移受灾群众4900余人;地震后的48小时内,共组织抢救受伤群众440余人,安全转移群众7990余人。

  唐正云,被多家媒体报道后,人们深深记住了这位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名字,他强忍失去8名亲人的悲痛,义无反顾奋战在灾区一线。

  “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孩子,快,快!”地震发生时,唐正云带领干部群众徒手救出15位被掩埋的乡亲。随后,安全转移3000多群众。

  地震时,正在龙头山镇休假的鲁甸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副主任宋静,立即发动组织群众、党员、村组干部开展自救和互助的工作,在外来救援力量未达到之前抢救出了重伤群众12人、轻伤20余人。

  ……

  一名名党员干部,在废墟中托举生命,为受灾同胞点亮希望。

  灾难之初,正是人们最脆弱和无助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党员干部的勇于担当发挥了极大的能量,在他们的带领下,身处灾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忘我工作,为生命救援抢到了宝贵的黄金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伤亡。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灾情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同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不惜一切代价向震中挺进。一个多小时后,救援队伍赶到了震中现场。

  在救援队伍中,有军绿色迷彩服、红色橘色的救援队服,有白色的医护人员工作服、蓝色的电力通信职工制服,还有一队队红色党旗下的党员干部突击队。

  地震发生后,昭通市、曲靖市和受灾县(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消防官兵、武警官兵、民兵应急分队和广大党员干部前往灾区开展抗震救灾,抢救生命。市、县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带队徒步挺进重灾区,全力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开展抢险救灾。

  “到了夜晚,抢险救灾更需要照明!”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是鲁甸县方志办的挂钩帮扶点,地震发生后,县方志办主任晏权带着两位同事,在县城挨家挨户购买到了50把手电筒。当晚9时出发,三人迅速赶到了李家山村,当时电网毁坏、一片漆黑,带去的手电筒派上了大用场,给这个漆黑的夜晚带去了急需的光明。

  当晚9时,鲁甸县委组织部33名组工干部,分3组向震中龙头山镇进发。冒着余震不断、山体滑坡的危险,队伍到达震中灾区,全身心投入到挖刨、转运伤员的工作中。

  ……

  地震当晚,一路路领导干部带队的党员突击队,依靠双腿与恶劣的天候和地理较量,冲破险阻,与灾区群众汇聚在一起,团结一心共渡危难。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

  有一种信仰叫忠于人民

  “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老大爷你别急,我会走路把物资送到你家里。”一句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党员干部在灾难中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与忠诚

  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当,是群众的期许,是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更是各级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牢群众观点的“大课堂”和“大考场”。

  鲁甸县迅速行动起来,迅速发动基层党组织904个、党员12536人,投入抗灾一线;巧家县发动基层党组织1680个、党员9600人,及时组织灾情排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要始终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大实践,站好先锋岗、争当排头兵……”危急时刻,鲁甸县委发出《致全县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去了的人已经去了,还有这么多活着的人需要照顾。而我只是在尽自己的责任。” 面对记者“新闻媒体对你做了很多报道”的提问,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这样答道。

  尽自己的责任!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名党员干部在灾难中面对生与死的领悟,诠释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与忠诚。

  “老大爷你别急,假如物资还没送过去,我会走路送到你家里。”8月6日,记者见到了鲁甸县龙头山镇的党委书记李善云,他正握着一位老人的手安慰说,由于去山里道路被堵,只能靠受灾群众的摩托车自行运送,但最迟明天就会有吃的入户。

  几天几夜连轴转,让李善云眼里布满血丝,黑白相间的衬衣在泥土和汗水的作用下失去了原来的底色。在地震中失去4位亲人的李善云,已75个小时没有休息了。

  ……

  地动山摇,家破人亡,夺不走党员干部心系群众的大爱情怀。无论是在最宝贵的72小时救援时间里,还是在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中,他们敢于担当、忠于人民的无私举动,点燃了灾难中爱的火炬。

  “地震能让山川变形、房屋倒塌,但党的各级组织震不倒、压不跨。”省委书记秦光荣在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时,一次次叮嘱和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认真回应群众期盼,用自身实践来维系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定能交出改进作风的合格答卷。

  [次页标题= 导航短标题=]有一种责任叫服务群众

  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震救灾的主战场成了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大课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在灾区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刻,党员干部像一支支火炬,传递着守望相助的温暖;像一座座大山,用坚强和勇毅挺起了地震灾区干群心手相连、共克时艰的坚强脊梁。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教育实践活动汇聚的强大能量充分彰显。

  抗震救灾,成为树立群众观点最生动的课堂。灾情发生后,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马上发出《关于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通知》,明确各级组织部门要在抗震救灾中考验考察干部,着重考察领导干部在这次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表现,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地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用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地震过去了8天,记者看到各个安置点做到了临时党支部、群众工作站、医务室、警务室配套。基本实现了安置点“六有六无”的目标。即:有帐篷住、有饭吃、有水喝、有病能治、有党组织、有群众自治和无疫情、无火灾、无盗窃、无刑事治安案件、无谣言惑众、无吃拿卡要。

  各级领导干部心系群众,做到进村入户全覆盖。鲁甸县“8·03”抗震救灾临时党委,强化抗震救灾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示范带领全体受灾群众积极开展自救。

  在鲁甸,县委组织部指导各受灾乡镇、各方救援队伍和安置点成立“8·03”抗震救援临时党支部31个,下设党小组45个。组织带领7580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救援队伍协调与服务、物资搬运与发放,后勤生活保障、宣传发动群众自救互助、关爱重点受灾群众并做好心理疏导等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实行全县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和服务受灾群众制度,按照人人都是群众工作者的要求,深入受灾乡镇、村组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走访受灾群众,倾听意见建议。

  按照分工,各临时党支部的每名县直机关、镇村党员干部分别结对联系1至3个受灾群众安置帐篷,调查了解安置点各户受灾群众情况,初步建立安置点受灾群众基本档案资料。坚持白天走访受灾群众倾听意见建议,对各种诉求及时进行收集、整理、汇报上报抗震救灾指挥部。实现了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实现了党员干部结对联系受灾村组和走访受灾群众两个“全覆盖”。

  截至目前,鲁甸县各临时党支部共收集整理上报主要涉及账篷、食物、衣物等方面的受灾群众需求、诉求200余条,协调救援队和联系老乡向导20余次,发放救灾帐篷200余顶。

  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让灾区群众感到格外踏实、贴心。地震发生后,鲁甸县委第一时间成立群众工作组,选派科级干部、一般党员干部,分赴12个乡镇90个村(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通过戴党徽、袖标,亮身份,整合各种力量,开展受灾群众关心关爱工作,使党员干部成为群众感情的交流者、政策的解答者、诉求的倾听者和困难的帮扶者。

  依托党务政务公开栏,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鲁甸建立“抗震救灾”专项公开栏,细化公开内容,将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工作职责、党员分组分工情况、群众咨询服务站服务项目、党员网格联系群众等信息予以公布,方便群众办事。各乡镇未发生优亲厚友的现象。

  在各受灾点,各级领导干部把抗震救灾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抗震救灾中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在抗震救灾一线接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

  许多党员干部表示,抗震救灾的主战场就是自己接受党性教育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里,脑子里始终思考着“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8天的身先士卒,8天的休戚与共,8天的力量汇聚,8天的信心倍增,灾区群众对广大党员干部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抗震救灾仍在继续,灾区党员干部依然冲锋在前。他们心装人民、充满信心,用无声行动去兑现这样的承诺——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记者 王永刚 张文峰 李树芬 张明磊 晋立红)

(来源:云南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