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敬礼,接我们的英雄回家!

2014年08月09日04: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敬礼,接我们的英雄回家!

  8月4日谢樵在光明村9社堰塞湖前。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8月8日,载有谢樵遗体的救护车经过龙头山镇,边防总队官兵敬礼泣别战友。图片由云南边防总队提供

  “我年轻,我先来!”这是90后小伙子谢樵在鲁甸地震灾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8月4日13时许,在云南鲁甸“8·3”地震救援中,堰塞湖的激流卷走了他。8日上午,谢樵被搜救官兵找到,确认遇难,年仅24岁。

  “预定之外”的第41名救援队员

  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根据上级命令,谢樵所在的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紧急召开动员大会。这家多次参加震灾救援的医院有应急预案,挑选救援经验丰富的官兵,拟出了40人的应急医疗救援分队名单。

  “一开始,这个名单里并没有谢樵。”谢樵的中队指导员杨钦钦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樵主动找到她:“我年轻,又刚去过盈江震区,我想去。”在出发前夕,领导终于批准,谢樵成为第41名救援队员。

  由于时间紧急,杨钦钦催着谢樵收拾行装:“部队马上要出发了,你快点打包啊!”她没想到,这成了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

  8月3日,谢樵生命中最后一个夜晚,是在连夜赶赴灾区的救护车上度过的。他身边坐的是驾驶员张凤朝、医院宣传干事马静。

  马静回忆,在熬夜行进的路途中,张凤朝开玩笑说:“谢樵,唱个《小苹果》来听一听嘛!”

  “哇,你学会唱这歌啦?你还是个潮男嘛。下次我们晚会排节目,一定要请谢樵跳一段。”听到马静的邀请,谢樵笑了起来:“好啊,可以跳一段。”

  后半夜,谢樵打起瞌睡。他告诉马静:“我周末没休息,前天上了一天班,昨天又上山挖了一天药,刚回单位就来救灾了。”

  8月4日10时,医疗队车行至鲁甸县小寨附近,再也无法前进一步。谢樵和战友下车一看,因为山体滑坡,前方道路被彻底冲毁。

  他们开始时而徒步、时而搭路过的摩托车,向震中龙头山镇光明村行进。因道路阻断,大量伤员被困在光明村,山体仍在不断垮塌,大批的救援力量还无法抵达。

  途中,他们看到一辆小车被巨石砸得变形了。“最大的石头比半辆轿车还大。”谢樵和战友一起奋力搬开大石,救出了4名村民,可惜已没有了生命迹象。

  8月4日下午,徒步到达的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救援队,成为第一支深入光明村的救援队伍。垮塌的路基上,伤员只能靠肩扛手抬。谢樵和战友搬运伤病员,往返出入山体滑坡道路近40次。13时许,一对父子在道路尽头出现,向救援队跑来。他们是光明村9社(大林村民小组)的刘远玉、刘家华父子。

  看到救援队的袖章,刘远玉几乎是嚎啕大哭:“我们的村子被埋住了,几十号人还没被挖出来!我的老婆也没逃出来,但手机一直有信号。她一定活着,求你们帮我找到她!”

  据和谢樵同行的多名战友回忆,救援队官兵经过1小时急行军,终于来到了刘远玉被掩埋的家园。但是堰塞湖挡住了进村唯一的去路。湖水浑浊,水面上翻涌着泥沙、树干,在堰塞湖的尽头形成巨大的瀑布。

  队员们一筹莫展地站在湖边。这时谢樵焦急地一回头,被拍下了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他主动开了口:“我就是来救人的,我先上。这点水不算什么。我年轻,身体好,懂水性,我先来!”

  说着,他脱掉外衣,向对岸游去。

  距岸边只剩约5米时,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块石头从山上坠落水中,巨石激起巨大的浪花,形成深深的漩涡。

  岸边战友的惊呼还未出口,就看到谢樵被一块石头打中了。他的两只胳膊在水面奋力挣扎,但还是渐渐沉入水中。

  从边防战士到“神医学徒”

  谢樵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一个农村家庭,是家里的小儿子。爸爸在宁德市当保安,妈妈、姐姐在家务农,哥哥、姐夫在城里打工。

  他失踪后,战友们没敢给他的父母打电话,而是告诉了他的哥哥姐姐。远在福建省宁德市的姐姐谢良琴,在电话里根本不敢相信,哭了出来。

  当女儿委婉地把消息告诉父母后,母亲钟孙秀伤心过度,已送到宁德市人民医院住院。“老父亲没住院,村干部们陪着他。”杨钦钦说。

  谢樵的家人第一时间提出要来灾区一起搜救,“存着一丝希望”。几经辗转,8月7日,谢樵的哥哥和姐夫赶到了吞没弟弟的堰塞湖边。

  在姐姐谢良琴的记忆里,谢樵上小学时老缠着自己给他买讲军事故事的书,“有时看得着迷了,连饭都顾不上吃”。

  2008年12月,18岁的谢樵从宁德市应征入伍,如愿成为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边防战士。

  “他是班里的好苗子,军事训练时特别能吃苦。有一次战术训练,他磨破了膝盖和手掌,鲜血直流,仍咬牙坚持。3个多月的新兵训练,他的军事动作成为学习的样板。”他的新兵连指导员杨义军回忆道。

  后来,谢樵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担任中医科卫生员。这个没学过医的大男孩,从此开始钻研中医。

  云南边防总队医院上士史敏俊评价,谢樵记忆力很好,“时间不长,就把大多数中药的名称都记住了”。

  云南边防总队医院四级警士长鲁加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樵出去采药时,常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别人扛不动中药,他主动帮忙。有老同志的衣服和鞋子被荆棘划破,他主动把自己的外套和鞋子脱给他们。但他自己手脚被划出了血痕,还是坚持挖药。”

  在奔赴灾区前,谢樵已经常跟着院长陈本善采草药。“陈本善是中医药界知名专家,被称为‘神医将军’,一般小伙子入不了他的法眼,很优秀的人才会带在身边。”谢樵的一位战友说。

  “多做点当兵的人该做的事”

  从18岁离家直到逝去,谢樵还没有谈过女朋友。他经常对史敏俊开玩笑:“班长,你赶快结婚吧,到时候我当伴郎。”

  “我曾问他:谈过女朋友吗?他说我年纪还小,争取多做点事。如果有机会,我还是要到外面看看,多做点当兵的人该做的事。”史敏俊回忆。

  什么是谢樵“该做的事”?

  他做过的事可以告诉我们。

  医院有不少外地患者,会急着赶火车回去。鲁加强记得,谢樵常常加班加点给病人抓药,“有时一干就到深夜,一直到病人的药抓完为止”。

  在鲁加强眼中,谢樵是个心很软的人。“有一位70多岁的农村老婆婆,没钱交200多元的医疗费,他拿自己的津贴付了。老人没有车费回家,他又掏出300元,叮嘱老人这是给她的路费。”

  今年5月6日晚上9点多,谢樵加班后经过停车场,发现一名产妇被出租车送到医院,没有家属陪同。“当时产妇已经出现临盆现象,剧烈疼痛。”他主动上前搀扶,将产妇送到医院妇产科。一直等到产妇顺利产下男婴,他才离开。

  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谢樵也主动请缨参战,随队先后深入盈江县卡场、苏典等乡镇义诊。院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两年时间里,谢樵先后参加了缉枪缉毒、抗旱救灾、基层巡诊、地震医疗救援队、爱心门诊等重大突发任务的医疗救援工作。”

  来医院两年,他从来没有请过假。“唯一一次回家,是今年春节,当时院领导说诊治任务较轻松,主动催着他回去的。”这也是他和家人共度的最后一个春节。

  他被堰塞湖的激流卷走后,亲人和战友度过了4个难眠之夜。救援队每到吃饭时都不会忘了将谢樵的碗筷放到餐桌上,等他回来。

  连续4天4夜,搜救队调用了各种救援设备,冒着漩涡、落石、山体滑坡、翻船的重重危险,在堰塞湖展开拉网式搜索,有受灾群众得知消息,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也赶来加入了搜救队伍,搜救人员有60余人。

  “多好的孩子啊,就这样找不到了。他是为了救老百姓才失踪的。”主动加入到搜救队伍的龙头山镇小寨村村民张瑛说。

  8月8日9时50分,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救援队接到一个电话:在甘家寨堰塞湖内发现疑似谢樵的遗体。

  电话那头话音未落,医疗救援队9名队员迅速登车,朝甘家寨方向飞奔而去。

  10时30分,医疗队到达甘家寨堰塞湖。

  “谢樵在哪里?”下车后,9名队员顾不上列队,一路狂奔至停放在玉米地边的担架旁。

  院长陈本善的手颤抖着,轻轻掀开裹在遗体上的棉被、床单。当看到谢樵那张熟悉的脸时,汉子们再也忍不住开始哭喊:“谢樵,谢樵!”

  “可怜的孩子,在外漂了几天了,冷了,快醒来回家吧。”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抹着泪说。

  向谢樵求助的刘远玉、刘家华父子也赶来了。他们流着泪跪在遗体前,按当地的习俗向英雄遗体上香、烧纸、祭献点心。他们切开大老远抱来的西瓜,整齐地放在担架前:“小伙子,我们会一辈子记得你的恩德,一辈子感谢你!快吃,吃饱了你才有力气回家。”

  “敬礼!接我们的英雄谢樵回家!”陈本善将军哽咽着命令道。

  8月8日中午,载有英雄遗体的救援车,缓缓驶入龙头山镇。在龙泉村冒沙井广场云南边防总队抗震救灾指挥部前,官兵在道路两侧长时间地齐齐敬礼,一边压抑着哭声。

  19时10分,谢樵的遗体返回昆明,送往昆明跑马山殡仪馆。

  与此同时,云南边防总队也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快递和汇款单。它寄自湖南邵东,来自一名曾参加抗洪抢险的退伍老兵。信中说:“这位战士以后也许是家中的顶梁柱,也许退伍后要照顾年老的父母……可是他去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连给家里最亲的人说上最后一句话的机会都没有……”

  (张锦难 谢丽勋 马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