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记者手记:穿越鲁甸震区“生命线”

2014年08月06日14:46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记者手记:穿越鲁甸震区“生命线”

  新华网云南鲁甸8月6日电(记者胡浩)鲁甸,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站,马儿驮着货物穿行,清脆的蹄声回响山间。8月3日16时30分地震带来的山摇地动,让悠长的古道成了抢险救灾的“生命线”。

  鲁甸县城距离震中所在地龙头山镇,只有25公里。但记者却用了5个小时才到达,从汽车换摩托车再到最后步行。即使是步行,也仍有过不去的地段。由于山体滑坡,被抢通的路随时可能堵塞。为了排除危险,部分路段还要暂时封路爆破,将可能塌落的隐患预先解除。

  从地震发生开始,这条“生命线”上始终人潮涌动:悬挂着各种抢险救灾标语的120急救车在等待;解放军、志愿者、卫生救援、移动通信等组成的车队在等待;拎着大饼花卷、扛着方便面的受灾群众的亲属在等待……

  穿越“生命线”的路途很艰辛,但却并不寂寞。

  在离龙头山镇五六公里的沙坝村,一处免费发放饭菜的赈灾点正为等待的人们“加油”。

  山路通了,顶着炎炎烈日,人们开始行动,有人实在走不动了。拦下路过的摩托,希望能付钱搭一段车,得到的回答却是:“上来吧,不收钱,大家都是去救灾的。”

  走走停停,结伴而行的人们暂时走散,身边都是陌生的脸孔。老乡是否安好?食物是否充足?急缺哪些物资……时有时无的手机信号接通后,北京的问候来了,四川的祝福来了,各地的亲朋都在关心着灾区的情况。

  放下电话,记者正望着漫漫前路稍有失神,一个姑娘挤了过来,问道:“你是从北京来的朋友?我陪你走。”这个28岁的女孩儿叫马晓黎,是龙头山镇的副镇长,昨天晚上帮忙运送70多具遗体出山火化,脸上除了疲倦,看不见恐惧和惊慌。

  终于,鲁甸古镇已在眼前,河流却再次阻住去路。桥已震塌,只能搭乘解放军的挖掘机。隆隆的挖掘机在湍急的河流中反复穿行,用巨大的铲斗将救灾物资和过河的人们搬运到对岸。

  沿着已被震裂的镇中心商业街,记者来到抗震指挥的临时大本营龙泉中学。学校一栋4层楼高的教职工宿舍完全被震塌,只剩废墟一片。在稍远处的山坡上,救援人员还在垮塌的房屋中搜寻、挖掘着幸存者。

  在这个并不宽敞的学校里,支着各种颜色的帐篷。蓝色帐篷中,护士在给轻伤员清洗包扎伤口,一旁的婴儿睡得正香。

  安静的营地突然传来喊声,聚集的人群迅速让出一条通道——战士们抬着刚刚抢救出来的15岁女孩儿欧仁娇奔向直升飞机。小姑娘左腿挤压严重,急需尽快手术。

  直升机呼啸着,拔地而起,载着留守乡亲的希望与祈福。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