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图片故事:关于户口的那些事儿

2014年08月05日13:0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图片故事:关于户口的那些事儿

  新华网记者 郭小天

  户籍制度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管理制度。户籍制度事关亿万民众,根据中央精神,户籍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异化落户政策”。我们的采访对象有的生于解放前,而有的还没有学会走路,他们经历了共和国历史上各个阶段户籍制度的变迁。

孙庆堂(1938年-),现代古琴制造家。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孙庆堂(1938年-),现代古琴制造家。 1952年14岁的孙庆堂经一个长辈介绍从河北省辛集老家来到北京振声斋当学徒。振声斋是北京打磨厂一带众多小乐器作坊之一,在孙到来之前算上掌柜的只有5个人。

  那时候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加强工人阶级队伍建设,一方面1952年朝鲜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急需扩大工业生产。

  振声斋日夜开工,生产送往朝鲜前线慰问演出的锣鼓、快板等乐器,从掌柜到学徒都吃住在店里,很快扩充到9人的规模。

  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资本家。5人以下的生意算小业主,5人以上算资本家。因为抗美援朝扩大了生产的振声斋意外的成了资本家企业,和其他资本家企业一起被合营,合并为“国乐厂”,在前门大街设立了一个门市部。

  5人以下的小业主也合并在一起,成立“国乐社”,类似农村的人民公社。1962年社厂合并,成为民族乐器厂,隶属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

  1971年尼克松访华,为使美国总统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部开始组织排演了琵琶曲《十面埋伏》等节目。为了适应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1973年初,几乎在组建访美的“中国艺术团”的同时,江青牵头组建了琴筝瑟改革小组。古琴部分的人就是擅长弹琴的李祥霆、龚一、吴文光三个人,孙庆堂负责制作。

  这个小组的核心工作不是复原古代的乐器,而是希望对它们进行改造。让古筝可以转调,让古琴的声音可以大一些,以便配合现代交响乐的需要。但最终,最大的成果就是复原了古琴的制造,而如今退休多年的孙庆堂,已经成为现代古琴制造家。

分享到:
(责编: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