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①:上海自贸区一景。 |
![]() |
“门”有了,一切都值得期待
经营者:政府服务多了,市场“活”了
改革之风乍起,吹活了上海自贸区这池春水。
张晓萌最近很忙。身为花旗银行上海自贸区支行的副行长,她领导的团队正式启用为罗氏中国设计的全自动跨境双向人民币经常项目集中试点业务,“这是国内首次实施的崭新业务,倘若客户原来需要10元的汇率成本,现在只需2元就够了。”
王海松也很兴奋。在自贸区新设的森兰商都,这位负责人津津乐道:“在‘森兰’,购买奢侈品基本与欧洲同价,何必专门去欧洲购物呢!”过去,保税商品要销售,必须先办入关手续,缴纳综合税。货还没卖,经销商就得先投一大笔。实施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后,可直接在保税状态下销售,每销售一件进口物品,消费者当场纳税,系统自动划转,定期缴税。经营成本降低了,消费者买商品也更便宜了。
李晶则算账算得开心。他是中外合资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在自贸区运行大半年,公司运输货量增加了3万吨,货值2.5亿美元,提升了20%!”让捷开依受益的,是海关系统的改革之举——先进区后报关,为企业节省2天通关时间,降低成本近10%。同时,一线进出境备案清单申报项目由40项减为30项,进一步为企业减负增效。
……
上海自贸区的“门”,开得究竟有多大?
7月1日凌晨,全球不少热辣的目光聚焦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当天就迫不及待地表示“失望”,认为取消的一些外商投资限制“很一般”。同一天,中国美国商会则在给媒体的邮件中对负面清单修订表示“欢迎”,会长葛国瑞认为,“这是向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一步”。欧盟商会副会长、上海分会主席斯蒂芬·赛克也认为,负面清单“瘦身”,“重新巩固了欧企对中国有关上海自贸区承诺的信心”。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兼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很乐观:负面清单改版,有人觉得还不过瘾。其实最重要的,是制度框架的确立,好比有了门,然后再一点一点推开,就顺理成章了……
这个“门”,是向着市场主体打开的。
政府的权力少了,市场活了,“诱惑”着经营者向“门”内张望,且纷纷涌入……
制度创新,令人敬佩的自我削权
管理者:既“摸着石头过河”,又期待“顶层设计”
有一段决策过程的小插曲,颇有意味。2014版负面清单发布前的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出31项开放措施。据记者了解,最初酝酿的有40多条。上海市领导态度明确:不急,就先减31条,形成共识的先全力加速推进,再逐步探索,逐步完善。
艾宝俊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凝聚了改革共识,改革热情井喷了,上海自贸区得到的支持力度也更大了,14家部委先后出台了为自贸区制度创新松绑的各项举措,“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由国家工商总局主导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使政府对市场主体管理方式发生剧变。从2013年10月1日起,上海自贸区企业注册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等新举措,最终目标是在准入阶段减少乃至最终取消前置审批。
由国家口岸办牵头推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大大方便了企业。过去,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部门很多,进出口企业得一家家跑。现在,企业只要在一个窗口递交材料就行了。6月18日,这一平台正式上线,部分功能启用,处理过程公开透明,减少了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
国家税务总局7月7日发布支持上海自贸区创新税收服务的办法,包括“办税一网通”等10项措施。自贸区率先试行税务登记网上自动赋码管理。由原先纳税人到税务所登记申请、税务部门审批,转变为税务机关根据工商、质监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由系统自动赋予税务登记号码。这被视为税收征管历史性的突破。
自我削权,壮士断腕,上海不少领导都对国家各部委的改革勇气充满敬佩。
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领导者脑海里,满满都是与国际最先进最开放的自贸区接轨。但接轨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经过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光是今年,上海已削减几百项行政审批事宜,目前审批事项中由地方设置的只占约10%。大量审批事权设置不在地方。如何既推进自贸区制度创新,又着眼全局稳步推进?既争取自贸区企业的最大便利,又坚决维护国家利益?自贸区领导者也在思考和探索。
负面清单的管理限制措施哪些要快速减,哪些暂时不减,要听企业怎么说。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和自贸区管委会召开多个座谈会,听取外国商会、外资企业的意见,许多限制措施的取消与放宽,就出自他们的意愿。
“这个过程类似摸着石头过河”,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打着比方。“负面清单再修订,还应加强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才更加科学和稳妥。”
推动一个区域的制度创新,且着眼于可复制可推广,需要全局胸襟与眼光。艾宝俊在思谋,“比如,某些领域限制的放开,是否影响国家利益,是否妨碍中国产业发展,需要宏观部门,也需要时间作出评价,未有共识时,暂时放放没有关系。改革要大胆闯,但不能急躁冒进,必须做到风险可控。”
以海关通关为例,新加坡海关通关99%由系统操作,只有1%为人为操作。但新加坡只有4种商品有海关关税,而我国海关税种分类复杂;新加坡是城市国家,行政层级单一,中国完全不同,所以人为受理的成分肯定更多。要与国际接轨,需要在前端设置上作出更大力度调整,才可能逐步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对自贸区来说,这六个字,字字千钧。既要“全”,也要“深”,不可能单兵突进,也不能急躁冒进。
先行先试,法律保驾护航
监管者:不能因改革冒进,为企业留下后患
31项开放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后,记者问戴海波:是不是自贸区政策出台都得有法规或文件认可?那还能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吗?
他答道:“先行先试,也得于法有据,必须为改革提供长远制度保障。不能图一时之快,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依法改革、依法创新,成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一大特点。
为推动上海自贸区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国务院于2013年8月16日讨论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域内暂停实施外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并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负面清单得到了法律的“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上海也在加紧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作为地方性立法,有望成为自贸区“基本法”,将中央给予自贸区的事权固化,为自贸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条例引起多方关注,目前已经过二审,7月将进行三审,有望在8、9月份实施。”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华介绍。
依据这些法律法规,自贸区更加开放,管制更加宽松。如何监管,成了新的课题。
7月4日,自贸区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开始搭建,现已集聚了30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346万余条,企业信息、银行信息、工商信息、海关信息等的联通,实现了各管理部门监管信息的基本共享——这是政府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这个活儿是从零开始,”自贸区综合监管和执法局副局长王毅说,各监管部门都积累了一定的信息,但此前是“蜂窝煤状”管理,部门上下连通,彼此无涉。实现信息共享后,各大银行在开设自由贸易账户时,已借鉴平台信息。
这只是上海自贸区的6大综合监管制度中的一项。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靖表示,市场主体“宽进”之后,需要加强过程监督和后续管理,自贸区与市各监管部门携手,共同探索建立6项制度,即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已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工商、物价、商委和自贸区参与的“3+1”工作机制。
下一步,自贸区还将借鉴国际经验,引入信用评级机构,评估企业违约的可能性。
事中事后监督机制正在发挥作用。由于商事登记制度变革,企业年检制度同时废止,代之以年报公示制。工商部门对年报实行抽查,不按时递交年报或年报有虚假的企业,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连续3年列入,就可能被拉进诚信“黑名单”。出乎意料的是,3000多家不在强制提交审计报告范围内的企业,也自愿提交审计报告。
看来,法制和监管越严谨越规范,企业就越欢迎。制度创新,再次得到企业积极响应。
改革果实,香味正在外溢
推广者:制度创新,目标是可复制可推广
“整个办证过程也就一个星期左右,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一口气从浦东市场监管局、商务委、税务局手中接过外资批准文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环付通市场营销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业务发展副总裁陈国山笑了。
今年3月26日,浦东外资准入实现“五证联办”,且外商投资企业“一口受理”从设立延伸到企业变更,比自贸区覆盖范围还大。这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与自贸区建设联动的首个改革创新举措。
自贸区的改革红利,正在向“门”外复制、推广。
半年不到,3月1日,自贸区创新的注册资本认缴制等商事登记制度在全国推开。8月1日起,14项海关新制度将逐步在全国推广。
从自贸区走出并扩大到全上海的,还有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试点。作为首项推广复制到区外的金融改革试点,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认为意义不凡,“这算得上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一次预演。”
为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201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加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出台的,相继有了51条金融改革举措,包括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投融资汇兑便利、跨境人民币使用、利率市场化等。屠光绍认为:“目前自贸区金融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已经形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更广泛了。”
金融企业开始涌入自贸区。至6月底,自贸区新入驻的与金融相关的企业已达2546家,占入驻企业数的25%,这令自贸区管理者意外。过去,这一区域的产业以贸易、仓储和物流为主,现在,金融服务业快速兴起,为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截至5月底,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45笔,共101亿元;参与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17家,资金池收支额78亿元;区内经常项下结算546.84亿元,直接投资项下结算206.53亿元;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800亿元,同比增长1.7倍,占上海市的12.7%。
金融利率市场化在上海,跨境使用在全国。自贸区结出的改革果实,香味已经外溢。
上海自贸区一边在成熟一项推广一项,保持制度创新的“恒温”;一边在紧张准备一周年的“期中考试答卷”,将集中推出立足于可复制可推广的30多项试点成果,等待评估机构和主管部门以及全球挑剔的目光,来检视自贸区这一年沉甸甸的“收成”。
28平方公里的制度创新,将为960万平方公里带来怎样的改革红利?作为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志在“四两拨千斤”。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