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新形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既不追求短期有“水分”的繁荣,又防止经济出现过快下滑,非常重要
近来,不少省份针对前段时间经济增速“锐减”,纷纷行动起来。黑龙江出台了《促进经济稳增长若干措施》,辽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投资增长的若干意见》,河北省则在全力推进“三个一百”领军企业工程。
这些举措十分必要,也十分及时。改革、发展、稳定是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无论哪个“支点”出了问题,现代化建设的“大厦”都会不稳。只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稳中有忧,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业降温、产能过剩严重、地方债高企等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而且还要看到,一些省份前两年经济增速曾在全国“一马当先”,今年以来却出现了较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黑龙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同比回落4.9个百分点;山西省从去年近10%的增长下滑至5.5%,太原市几乎跌至零。此外,天津市5、6月份工业增速下降也比较多,创多年来新低。最近一两个月,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显效,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值得警惕。我们不搞唯GDP论,但不是放弃GDP、不要合理的增长速度。如果一些地区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或更多省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无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
面对新形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既不追求短期有“水分”的繁荣,又防止经济出现过快下滑,非常重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为深化改革、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打下坚实基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根基。
今年我国GDP增长预期目标为7.5%左右,这是一个合理的区间,既与我国目前的潜在增长率相适应,也符合我国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实际,关键是能保证就业总体稳定。今年1至6月份,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物价也没出现大的波动,这都说明可以将这个区间作为确定平衡点的重要指标。当然,每个地方还有每个地方的实际,各地要因地、因时制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各地区、各部门要奋发有为,积极作为,加倍努力,切实抓好各项改革发展稳定政策措施的落实,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支持实体经济做强,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确保完成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日报评论员)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