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7月26日电(记者张玉洁 张文静)不久的将来,公众只需将鼠标移动到甘肃某个自然保护区符号上,即可查看该保护区的简要介绍,只需勾选某个物种,就可查看该物种在地图上的分布情况。
记者日前从在兰州举办的第三届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论坛上获悉,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即将完成开发工作。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甘肃不仅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保护区情况。
甘肃省GEF洮河项目办公室首席技术顾问欧阳峰说,开发并应用该系统,既可使各个保护区摸清家底,了解保护区的动态数据,又能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甘肃设立了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等四个示范保护区,其所监测的内容基本涵盖全省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特征。相关监测数据还将纳入全国鸟类环志检测体系、中国科学院鸟类监测体系等。”
欧阳峰介绍,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综合监测管理工作,在中国,甘肃属先行者。“目前,中国仅有少数省份如四川、陕西针对大熊猫这一物种进行了地理信息技术的监测。从监测范围和资源来说,甘肃辐射的面积更大。”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由甘肃省GEF(全球环境基金)洮河项目办公室主导,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姚晓军副教授及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甘肃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洮河自然保护区等四个保护区共同参与。
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系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达23.57%,保护了甘肃90%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和80%的湿地。从1963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64处,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相对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