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回到徐州工作的援疆干部杨亚伟,依然惦念着数千里之外的奎屯。“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如他所言,这是他心中别样的一份“乡愁”。
2010年春,新一轮援疆工作大幕开启,徐州对口奎屯,新欧亚大陆桥在我国的东西两个重要节点城市在援疆国家战略下相遇。当年8月,徐州市援疆工作组组长杨亚伟带队进疆,定下“项目建设争先、干部人才交流领先、产业援疆率先”的目标。在他看来,前两项是规定动作,务必高标准完成;产业援疆则是自选动作,做得好可以造血,务必用心。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表示,作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题中之义,徐州将继续做好对疆援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心系发展,时时留心招商信息成了杨亚伟援疆期间保持的一份敏感、一种习惯。
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他接到徐州老乡宋攀的电话,请他去“陪陪客”。老宋在奎屯从事废旧钢材回收生意,此行来疆主要是考察投资的。杨亚伟一听,顿时来了神儿。
“来都来了,为啥不实地看一看?”杨亚伟几番话改变了对方的行程,结果是一见钟情。2011年7月,石横特钢集团收购奎屯—独山子国家级开发区内一家亟须盘活的特钢企业开始投资,到去年7月,年产200万吨钢铁、投资40亿元的一期项目已全面达产。“要是心里没有这根弦,吃完饭嘴一抹走了,就不可能有这个收获。”杨亚伟道。
像两年前敲定、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基地项目,也是援疆干部努力争取来的。援疆三年,杨亚伟和他的团队成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个,总投资119亿元。
“援疆日久,才发现历史上徐州与新疆联系有多深,学生时代丝绸之路的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清晰。”杨亚伟说,西汉时徐州诸侯王的公主远嫁乌孙,汉文化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流,都在生动地说明:“丝绸之路,就是千百年来东西部地区互惠共荣的道路。”
杨亚伟说,共建丝绸之路,对于新时期的援疆工作意义深远,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多的工作。只有在全国一盘棋的指导下积极推进援疆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共享丝路发展的成果。
援疆,既承担着重任,也意味着奉献。2011年夏天,杨亚伟的爱人腰椎骨裂,读大学的儿子直到暑假结束要返校了才告诉他,可他没时间回去探视;2012年11月,他去项目工地检查工作时摔了一跤,没有及时就医,后被确诊为肩袖肌腱撕裂4/5,现在肩膀上还打着钢钉。他说,身为国家援疆战略执行者中的一员,这是应有的担当。
巍峨天山终难忘,边关明月总关情。那里,是杨亚伟的第二故乡;那里,留了份乡愁在心头。
《 人民日报 》( 2014年07月22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