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6日电(高泽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称呼“老板”、“老大”!近日,广东省纪委规范党政机关人员称呼的消息,一时引起不少关注和议论。专家认为,领导干部称呼庸俗化只是表象,本质则是“山头主义”的滋生蔓延,上下级关系异化成了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关系。
热议:称谓江湖化不像话 改作风更关键
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应怎么称呼?广东省纪委日前发出“关于严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称呼纪律”的通知称,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破坏党内民主,损害公仆形象;强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这一消息发布后引来不少议论。网友“psgyy”认为,不刹此风,会助长官员专横跋扈,高高在上欺下的病态心理。网友“四会小马哥”则认为,怎样称呼都不重要,关建是有没有为人民服务,心里有没有装上老百姓。“新京报评论”发微博称,机关搞得像江湖帮派,工作搞得像黑道电影,当然不像话。但庸俗称呼之所以流行,也是有内在生命力的。称呼事小,作风事大。若只改称呼,不改“唯上”的行政作风,就怕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叫人了。
中国青年报16日则刊文指出,如今政治文明的生态场越来越丰富,各地涌现了不少“个性官员”,“称呼学”理所应当该有所进化。除“同志”之外,称呼官衔很寻常,直呼其名也未尝不可,应容许个性称谓的存在,当然不能“庸俗”和“江湖气”。只有权力场的生态得以优化,官场称呼学才能展示更开放、自然的一面。
人民日报、新华社关注领导干部称谓庸俗化
广东省纪委这一通知内容对外发布当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你好,明天”栏目评论说,规范称谓有必要,可群众在乎的,不仅是称呼方式,更是称呼背后的党风政风。拒绝利益帮派、远离独断专行,靠改称呼,更要靠严肃纪律,拓展监督。风清气正,才有民心所向。
关于领导称呼问题,《人民日报》党建周刊本月6日刊文《领导咋成了“老板”》指出,将“老大”“老板”用在领导干部身上在时下有些党政机关颇为流行,“看似称谓上的小事,折射的却是值得深思的党风政风问题”,“是一种政治生态的扭曲”。文章认为,庸俗的“老大”“老板”称谓,是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沉疴痼疾。领导干部潜意识存在的尊卑意识和等级观念,损害了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亦忘却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文章建议,根除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作风,不妨将摒弃“老大”“老板”称谓作为查摆整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4月25日,新华社曾发文《领导岂能称“老板”?》,批评“老大”和“老板”这样的“江湖称呼”被冠以到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不良现象。文章说,虚荣心、等级观念、官僚和江湖习气等是催生官场不正常称呼的根,有这样的根,就会淡忘执政为民和人民公仆的本,就会在人民眼中异化成弄权者,自然难以取信于民。
专家:称呼庸俗化是表象 本质是“山头主义”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领导干部称呼庸俗化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而称呼庸俗化是表象,本质则是“山头主义”的滋生蔓延,将上下级关系异化成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关系”。
杨小军认为,“山头主义”存在的根源在于对权力监督制约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人事权制约监督机制。在某些地区,权力尤其是人事权,过于集中在某些领导干部手中,使得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这种时候,谁有权提拔任用干部,自然会有人主动靠上来,从而滋生‘山头主义’”,杨小军表示,一些干部手中掌握过多权力,“老板”做派、“老大”作风,而另一些干部则主动恭维奉迎,将自己置于“手下”、“小弟”的地位,错误的等级观念催生了党政机关产生这些充满江湖习气的庸俗称呼。
至于如何消除领导干部称呼庸俗化,杨小军指出,首先要建立有效制约监督机制,防止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产生“一言堂”,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其次,选拔干部要避免“山头主义”,要拓宽视野,扩大选人用人范围,从岗位需要出发,做到选拔最合适的人才到最合适的岗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领导干部称呼庸俗化,关乎到机关干部背后的工作作风问题。党政机关干部作风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而民主集中制的正常体现应该是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权力,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
薛澜指出,目前有些部门存在“下级不敢向上级提出不同意见”现象,这就提出党政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应进行深层次转变,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传承民主公开、实事求是等优良作风。他同时表示,深层次转变工作作风与“反四风”的目标是一致、相辅相成的,是对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