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9日电 莆田市涵江区是福建重点侨乡,总人口42万人,在外华侨华人43万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青壮年移居国外创业谋生,产生众多留守家庭,随即而来的涉侨涉外婚姻、赡养、继承、抚养等纠纷问题也日益突出,影响侨乡安定稳定。涵江区侨联着眼于构建和谐侨乡,创新思路,与江口边防派出所、江口人民法庭共建“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在服务留守老人、关爱妇女儿童、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成效,赢得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广泛赞誉。
为侨——搭建平台惠侨益
涵江区海外侨胞多、侨属侨眷多,特别是辖区内的江口镇常驻人口7万人,而海外华侨华人有23万人,留守在家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为了让留守老人安享晚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013年8月,涵江区侨联协调江口边防派出所、江口法庭共建涉侨维权、服务侨区家庭工作机制,设立“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一是建立留守家庭档案。为摸清留守家庭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江口边防派出所利用户籍管理优势,对辖区内留守老人和孩子的进行摸底建档。据统计,辖区内留守老人有8000多人,留守儿童4000多人。涵江区侨联根据留守家庭的档案资料库,摸清这些留守家庭中的新华侨华人、出国人员情况,并进行建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为加强海外沟通联系服务留守家庭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区侨联依托已于2007年建立的侨联调解衔接机制,着重就有关留守家庭矛盾纠纷问题,与江口法庭、江口边防派出所共建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综合三部门的资源力量优势互补,把警力、政力前移,能调解的尽量调解,调解不成的才去法庭,将一些留守家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状态。三是建立服务协作联动制度。完善区侨联、江口法庭、江口边防派出所三方协作联动机制,制定联席会议制度、情况通报制度、矛盾纠纷协查化解制度、复杂疑难纠纷联调制度等4个配套制度,形成了三方信息互通、联动互助、协力服务的良好局面,真正把留守家庭的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爱侨——构建网络利侨民
针对江口镇侨乡留守家庭数量多、分布广,并且留守对象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实际情况,为使关爱留守家庭服务工作及时覆盖整个辖区,区侨联进一步协调完善便民服务平台,通过构建镇、村、学校服务网络,有效提高服务成效。一是“便”,把“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设立在江口边防派出所东岳观警务室内,地处集镇交通中心,既方便服务群众,又有利于扩大宣传效果。二是“近”,在各村(社区)相应设立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点,依托村侨联组织网络就近开展日常服务工作,及时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提供便利服务。三是“代”,建立边防派出所“代理家长信息管理员”制度,在各村、学校等都确定一名信息管理员,实行代理家长等社会爱心人士动态管理。区侨联在辖区内的锦江中学、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等侨校成立了侨联组织,设立家长在线平台,由侨联组织“代理家教”对留守学生进行关心服务。与此同时,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依托村(社区)侨联组织在每个村(社区)聘请1-2名老侨联工作者、归侨侨眷热心人士作为服务联络调解员,组成一支由镇侨联干部、江口边防派出所包片民警、江口人民法庭挂钩法官和各村联络员等共20多人的服务队伍,调解员带着感情去处理纠纷,不仅可以成功化解矛盾,而且还能使双方自愿履行义务。
护侨——主动服务暖侨心
涵江区侨联通过与江口边防派出所、江口法庭共建,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尽可能为留守家庭老人儿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促进侨乡和谐稳定。一是爱心救助保平安。协调江口边防所为留守老人儿童免费发放“一键SOS亲民报警服务终端”手机400余部,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一键求助的“私人定制”报警服务,当需要求助时只要按下按键,就可进行定位、救助,保障他们平安。如今年3月17日,一名西班牙新侨的老母有些恍惚,出门后迷路,边防所接侨联联络员报警后,通过手机定位找到老太太并护送回家。二是调解纠纷促稳定。充分发挥与江口法庭、江口边防派出所三方共建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着力为留守老人儿童维权服务。如一位70多岁老太太有四个儿子,却互相推诿无人赡养,留守家庭服务站接到求助后,及时进行调查了解。当得知其第四子侨居国外,侨联及时联系其子旅居国的同乡会领导,通过多次电话联系动员,其子表态及时汇款回国赡养母亲。同时,通过在家做老太太其他3个儿子的思想工作,最终都答应履行赡养义务。三是宣传服务构和谐。“关爱留守家庭服务站”每季度开展一次涉侨法制宣传、心理辅导、政策咨询等活动,为留守老人儿童健康幸福营造温馨和谐环境。如组织开展进村送爱、送法、送安全活动;与侨区学校联合举办法制讲座、模拟法庭、法制漫画大赛等;在东岳观举办家长学习班,教育留守老人切勿溺爱孩子,提高隔代监管能力等。据不完全统计,“关爱侨乡留守家庭服务站”成立以来,共为侨乡留守老人儿童办实事好事60多件,使留守老人安享晚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旅外乡亲安心谋生,江口侨乡更加和谐,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涵江区委统战部、涵江区侨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