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郑行健:最好的体验在路上

2014年04月11日16:43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郑行健:最好的体验在路上

  络腮胡子,黝黑皮肤,17岁的郑行健推着山地车在中山大学校门口一站,看起来比那些清秀的大学生粗犷多了。

  这天是4月9日,高中生郑行健正在埋头填写女大学生递给他的调查表,口里一边嘀咕,“要说对绿道骑行的建议呀,这一路上补胎打气的地儿太少了。”女大学生这才仔细瞅了一眼郑行健的装备,白色山地车的后座上,插着一面蓝色旗帜,上书六个黄底大字:

  “我们游学去吧”。

  一如这10多天里好奇的路人,女大学生问他:“你们这是去哪儿呀?”

  郑行健腼腆地说,“我们从海南骑到北京去,有兴趣同路吗?”

  一路向北

  广州,是郑行健和他父亲从海口骑车北上抵达的第4个城市。“广州真大,比咱海口大多了。”郑行健感慨了好几次,“这儿的村庄都是连着的,真是大城市。”

  郑行健这几天一直在中山大学附近晃悠,听说大学生不上课都不用请假,这般“自由的氛围”,让这位刚刚休学的高中生倍感羡慕。

  10多天前,郑行健和他的父亲郑贵贤骑着山地车,开始了一段冒险的“游学之旅”。

  在这之前,海口某中学的高二学生郑行健正为沉重的课业焦虑不已,他每周去学校上课6天,剩余的1天还得在家里应付补习老师。

  可郑行健的成绩还是班里的中下游。郑贵贤觉得,儿子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压力太大。

  郑行健1.72米的个子,体重一度超过100公斤。由于长得胖,成绩又不算好,有些人总对他有种“笨孩子”的印象。这让郑行健心理压力很大。

  郑贵贤自认是个对教育很有想法的父亲。他认真考虑了一年,向儿子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不如咱休学半年,骑车去全国逛一逛,一边游学,一边调整心态?

  郑行健当时也被学业压力困扰得束手无策,他考虑了两天,同意了这个计划,“反正也学不进去,不如出去走走,说不定有好处呢?”

  3月26日,经过短暂的环海南岛骑行热身,父子俩从海口正式启程北上。他们计划用半年时间,沿着大陆东南海岸线一路向北,然后折向首都北京,最终南下返家。

  一天之后,他们到达首站广东。又花了10天时间,他们从最南端的湛江,骑到“大城市”广州。

  最爱逛大学

  一路跋涉,一路体验。郑行健在他的骑行日记里,记录了每天的见闻和心路历程。

  在3月27日的日记里,郑子健记下父亲告诉他的两句老话,“满招损,谦受益”。那天,郑子健在上路前给车胎打足了气,结果骑行没多久,车胎竟然爆了。父亲给他分析,当天气温高,车胎气太足就容易爆胎,这就是“满招损”的道理,“做人做事都不能做得太满了。”

  郑行健不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却是第一次真正有切身体会。

  类似的体验还有不少。有天早上,父子俩去早餐店吃面条,郑子健叮嘱讲白话的老板,“要多加两个鸡蛋。”他的意思本是给父子俩各加一个蛋,结果最后端上的面条里,每碗都加了两个蛋。郑子健忍不住埋怨了几句,父亲劝他,“既然语言不通,就要多沟通。”

  最后,父亲又教了他一句老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郑贵贤希望,这一路骑行,既让儿子开阔眼界,又能学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道理,或许对他往后的学习也有好处吧。”

  父子俩一路走,一路学。他们每到一处就去拜访学校,找老师和学生攀谈。有的人对他们挺羡慕,也有人质疑:“如果‘游学’时间太长,又没有找到孩子的压力根源,往后可能还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

  不过郑行健倒是明白,这半年里,他会一直挂念着学习的事儿。连他的随身行李里,都还带着英语词典和教材。“随时准备着重返校园。”他说,到时候,重新再读高二。

  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