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ETC联网的消息再次牵动高速公路公司和车主的神经。日前,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决定组织开展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联网工作,力争到2015年年底基本实现全国ET C联网,主线收费站ET C覆盖率达到100%,全国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这需要上百亿资金。到2020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亿辆,全面实现ETC需要投入资金或达千亿元,而这些成本基本上是由高速公路公司和车主来承担。更需担心的是,目前力推的技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技术,不但远远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形势,而且不能有效解决路径识别和干扰问题。
目前我国通行费收取普遍采用的是“入口发卡、一车一挡、出口缴费”的人工方式,每次进入高速公路都要发卡建立临时电子身份,收费过程中形成重复发卡、收卡工作流程造成效率低下。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已成为极为迫切的问题。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ETC技术被认为是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的利器。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分析,1条ETC收费车道相当于4至6条人工收费车道的通行能力,与人工收费车道相比,单车通过ET C车道的平均延误将减少58秒。
自1997年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就开始进行基于5.8G H z ETC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实验。近几年,为了保障5.8G H z ETC技术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然而,推广了这么多年成效并不显著。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建设开通了该系统,但是开通ET C车道仅5762条,ETC用户数仅600万,ETC交易量仅占全国高速公路总交易量的8%至9%。
《关于开展全国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联网工作的通知》要求明年底全国E T 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下转第二版)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