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赴英随感二则:从大巴车司机身上看到英国人的职业意识

沈晓昭

2014年04月10日08:59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大巴司机很职业,也很敬业。他们身上或能看到英国人的职业意识

在英国,特别是伦敦,交通一如北京般拥堵,且市区道路弯急路窄,但在英国20多天中,没见一起交通事故,哪怕是小的刮蹭。明显感觉开车人大多很规矩也谦让,没见到开斗气车,即便有个别不太文明的开车行为,司机也仅摇摇头而已。我每次坐在司机后的第一排座位,我比较爱观察或总想问个“为什么”。行驶中发现我们的大巴司机常向别的大巴司机招手示意,我想这人熟人很多。后发现在高速路上行车时,对迎面而来的大巴,他都会举手示意,不论相距有多远,也不管对方是否能看到。我问这是为什么,是职业要求还是习惯。回答说,这应当他们的职业意识和习惯。没有组织去要求和号召,也没有制度的强制,是种意识。我想这也许也是种文化吧。

大巴司机的这种意识也体现在进停车场找泊车时,现场只要有别的大巴司机,都会主动上来指引,如有什么障碍物,也会主动去搬移。面对这种帮助,双方没有更多的客气和谢语,仅是点个头或伸个姆指。习以为常了,言语是多余的。

一次我们出行,早于司机到,司机打开车门我们正要上车,给制止了。我正奇怪,想这人怎么这样。这时司机自己上了车,对每一个座位都巡视一遍,再下车,围车绕一圈,还几次弯腰查看车的底部,又到车尾打开引擎盖,听了一会发动机的声音后,才示意我们可以上车了。多么的职业和敬业啊。他们的敬业也体现在服务上。我们二十人的团,行李很多,大箱小箱的。我们换过几个司机,但不论年纪多大,行前和到达的装卸行李,很认真,很专业,很出力。而每到此时,我们团里几位年纪大的,却都会主动帮助装卸行李。为此我很欣慰。

在英国,很多方面人们的职业意识确实让人受感染。我们提倡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无疑是对的。可这“爱”如何客观的评价?如果不爱呢?我到是认为,我们更应当提倡的是职业意识和敬业意识。这种意识中包含有即使你不爱你现的工作,你也一样要把它做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意识。每个人都应当对你所做的工作充满了敬畏。课堂上老师讲,在英国,人们的职业意识很强,他们常会告诉你,我们做事,不是做给老板看的,我们是在为自己做事,为信仰做事,因为我们都是有信仰的人。我想,我们国人也都是有信仰的啊。

到处都有中国人、购物很疯狂,英国人心有纠结

如今的中国人可谓是遍布世界每个角落,哪怕什么地方出个事故,受伤害的常常有中国人。在英国期间,大街、小巷、公园、学校都能见到不少中国人,特别在超市里尤其是高档品牌店。大量蜂拥而来、腰缠万贯的中国人,不但给当地带来了GDP,也带来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和习性。也给当地的社会心理带来一些冲击。面对这些几乎是几年间就突然出现的现象,国人准备不足,当地人同样准备不足。但可以感受到的是,都在因应这种变化。在市场里,中文多了,说汉语的多了,黄皮肤的导购也多了,中国人比较好找工作了,连当地的售货员也知道,哪怕会几句简单的中国话,也能给自己增加不小的业绩。

如英国著名的哈罗兹百货公司就配备了一百多名中文翻译,去年中国的游客每人平均在这家公司消费了3500英镑。据说,中国游客平均每人在英国消费8000英镑。当地媒体称中国游客的消费让中东的富豪都相形见绌。很多大公司也把如何吸引中国人作为一项专业课来修。英国首相卡梅伦就曾向我驻英外交人员讨教,如何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来英国。答复是,“多建几个比斯特购物村”。据媒体报道,中国人中的百分之二、也就是二千多万的中国高档品消费人群,消费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高档奢侈品。他们是各个国家高端品牌疯狂的追捧者,他们甚至为这些品牌的未来也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如LV的市值超过了中国的中石化,其中有多少是中国人的贡献是算的出来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13年中国国庆期间英国各高端品牌店随处可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大多年轻,且富有,花起钱来,毫不心疼”面对这些中国人,这个曾经用炮舰轰开满清中国的大门,强行通商,并联合西方列强瓜分和抢劫中国主权和财富;也是工业革命起源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面对似乎是一夜间发生的变化,他们准备是不足的,尤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我认为他们的心理也是很纠结的。如果我们细心,从接触的各方面的人中,都多少能读出点这种意味。其中有的是比较文明的,也尚可以用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来理解,有的则很粗野。如我们在去拜访一社区的路上,就遇到了货车司机故意把车挤向我们,并伸出头来恶毒地骂了句“中国X”(我至今耿耿于怀的是我们当时没把他拎下来,并报警)一到英国,当地的中国人也不断地告诫我们要结队而行,且注意安全,不要把背包挂放背后要挂胸前或抱怀里(我想,这倒是不被偷了,可更容易被抢了)说近年来,专门针对中国人的抢劫很多。

我们在英国时,就遇到两起针对中国人的抢劫。一起还是发生在五星级的宾馆,一次就打开了十多个房间。一个诺大的中国团,住在五星级宾馆里,同时被盗,且做的“天衣无缝”又很久破不了案,这又为什么?面对中国对英并不太多的投资,英国朝野也不断有所谓危及英国经济安全的呼声,对中方承建伦敦地标性建筑工程也有不少反对和揶揄。另外,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华人华侨在英国政界及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远不及其它一些国家的移民,相比华人华侨在美国的影响也差很多。

英国社会也缺乏对中国应有的了解和正确认识。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2013年10月,在北京访问的伦敦市长约翰逊说,英国儿童随着年龄增长会自然知道中国的重要性。他还说,我认为我们越了解中国文化,就越会欣赏她,越会更好地了解她。但约翰逊几年前可不是这样。2005年他曾在一文中说过,我们不需要教我们的孩子普通话。中国将不会主导世界。不过这次他却说,关于普通话我肯定是错了。我的孩子正在学习普通话。

谈到国人在英国的挥金如土及对名牌的疯狂,我倒是在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有,追捧时尚和名牌是天经地义的。但这其中,一是有多少是理性的?在国人中,有的确实有能力或有必要去消费这些国际大牌的奢侈品,有的人可能也能品出名牌里不仅有质量,还有时尚和文化;但又有多少人是非理性地跟风和追捧甚至是固有的虚荣和炫耀呢?难说。二是,为何有那么多的奢侈品国外和国内差价如此之大?我们在一家大品牌店,一款风衣很快被国人一扫而光,据说在国内价格在十倍以上,这种天价差是如何形成的?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全球旅游市场报告,2012年中国人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元,占国际市场份额的9.1%。而同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外汇收入为500亿元,逆差500亿。今年春节国内奢侈品的消费总额是8.3亿美元,不及同期国人在境外消费的十分之一。有分析指出,主要是国内外价差太大,国内销售的质量不能保证,需求也不能保证,导致国人纷纷到国外购买。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涉及包括关税在内的税收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手表、箱包、服装综合税率和环节成本内地市场比香港高约45%,比美国市场高51%,比法国高72%,再加上一些其它因素,更拉高了价差。如何把海外购物行为留在内地,是最紧迫的问题。对这种价差,外事办学明的一番话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他说,“看看一些国外公司在国内开的很高档的品牌店,放在那里的天价奢侈品,有多少人出手。其实道理很简单,一个产品做广告也要花钱的,就算是做广告了”。你在这不买,当你到国外看到天价的价差难道你不动心吗?难道没有占了便宜的感觉?不会有不买就吃大亏,过这村就没那店的感觉吗?对某些奢侈品这是否是种营销策略呢?也难说。三是如何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在此不用多说了。

因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国人没准备好,很多外国人也没准备好。作为各方面都强大起来的中国人,需要做的很多,其中如何文明理性地对待奢侈品,当是种修养也是种境界吧。(选自《中国经济社会论坛》杂志2014年第2期)

分享到:
(责编:李琪(实习)、盛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