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公众、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如何被拉近?怎样发现、解决民生问题,才能让老百姓真正满意?
大渡口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办好民生实事为突破口,建立起以“群众的民生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身边的好人好事”等三张清单为主要内容的倒查倒逼机制,切实以群众满意度倒逼干部公信度,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民生问题挂单改
“小南海水泥厂开采黄砂放炮震动影响该村二社生产、生活、人身安全,涉及65家农户。蜂窝坝村已受理。结果:经镇城建办现场核实,蜂窝坝村受放炮影响群众已协调小南海水泥厂进行集中迁建安置,对周边群众住房也将做好安全检测,确保生活稳定。状态:已评价,满意”。
打开大渡口区12371党建信息平台,一条条规范罗列的民生问题清单,总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网购——政府职能部门扮演着“卖家”和“物流”的角色;基层群众,则是当仁不让的“买家”。问题圆满解决,买家自然会给个“好评”,若问题解决不如意,“卖家”得个“中评”甚至“差评”也是大有可能的。
“这些网上晒出的‘群众的民生问题’清单,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落实了具体的负责单位,群众可以全程监督解决问题的过程。”据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实施清单管理以来,民生问题清单已经累积到700余条,收集整理民生问题175个。
“解剖麻雀”转作风
相对于群众的民生问题清单,建立“干部的作风问题”清单则有些困难。最初,大渡口区以自查的方式,查找干部作风问题。“但自查交上来的,大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说。
“找问题必须动真格,不然活动本身就成了形式主义。”大渡口区委经细致研究后,决定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民生问题倒查干部作风。
所谓“解剖麻雀”,就是通过层层剖析、深挖根源分析解决一个单位的某个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干部的办事效率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解决突出问题的标准流程和长效机制。
目前,大渡口区根据收集到的“干部的作风问题”清单,确定了8个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例,作为该区剖析和整改的“麻雀”。
好人好事惠群众
如果把前两份清单视作一种鞭策,那身边的好人好事清单则无疑是一种饱含正能量的鼓励。
有党员干部自掏腰包,为老旧居民楼进出的石梯道安装安全扶手;还有一位老党员13年来坚持义务打扫公共厕所卫生……诸如此类的好人好事经核实后,大渡口区就会将其列入村(社区)“身边的好人好事”清单。
“清单上的事迹不一定要‘高大上’,但一定要真实、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干部群众关注,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加以学习。”大渡口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好人好事清单完全由群众推荐产生。”该负责人介绍,好人好事均由基层群众向村(社区)推荐。只有那些真正为民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群众认可的好人好事,才能被作为典型推广,作为正能量弘扬。
“三张清单”显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在实施“清单管理”的过程中,大渡口区委提出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利益关联的基本思路。
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清单管理,就是要以群众的民生问题来倒查干部的作风问题,实行挂单整改、阳光整改。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清单管理”始终,使群众从一开始就感觉到问题得解决、作风在转变。强化利益关联,就是要以群众满意度倒逼干部公信度,变干部对上负责为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
截至3月28日,大渡口区通过“清单管理”共收集民生问题175个,实施挂单销号、动态管理;汇总73个区管班子作风问题664个,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作风问题1699个,实行限期必整改、民意再测评;发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117件,作为典型宣传,弘扬正能量。首席记者 张莎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