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破“殡葬暴利”格局,除消除垄断,加强监管外,人们移风易俗,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也很重要。对亲人的爱和缅怀,不能成为别人敲诈我们的理由。
同样一套寿衣,一家叫价4800元,一家叫价7800元;为亲人出殡过程中,莫名冒出来收取高额费用的“鲜花围床”“红床服务”、“撒花瓣”等……近日,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殡葬服务机构和人员巧立名目、临时加项,联手制造“殡葬暴利”。
“殡葬暴利”无疑是一个暴露已久却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构成这种格局的原因,除长期形成的垄断经营格局,监管过于粗放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则是死者家属们对纪念先人的观念被误导向偏颇的方向,片面认为“隆重”就是“排场”;“感情深”就是“多花钱”。把缅怀的形式,窄化成花钱的形式。
这里面,既有从古到今的传统思维习惯,也有人们在失去亲人时悲痛不能自已时的非常态心理失控,被殡葬业内人士忽悠的结果。那些“皇帝新衣”式的“多花钱才是隆重才对得起死去亲人”的逻辑,在平常很容易被识破,但在亲人离去时人们悲痛欲绝判断力失效时却很容易被疯狂利用——几十上百元的殡葬或祭奠用品,在“你的亲人值得拥有”,或“葬礼办得太寒碜对不住亲人”的心理暗示之下,变成好几千甚至更贵的天价陪葬品。客观上,形成了对死者们亲情的绑架。
要打破这个格局,首先,老生常谈的“垄断”自不必说,需要继续持之以恒地给予打破;监管也必须更加明确且具有操作性。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们应该移风易俗,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用既不浪费又庄重的方式,悼念亲人,追思亲情。这样的方式有很多,只须稍加思考,就能为亲人设计出一个既深情又个性化的葬礼,而无须让那些掉进钱眼且缺乏监管的商家,牵着鼻子无所不用其极地将葬礼引向充满铜臭和算计的逼仄道路上去。这样的话,我们对亲人的爱和缅怀,才不会成为别人敲诈我们的理由。
□曾颖(作家)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