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4月1日,全国已有京津沪和重庆、陕西、山东等7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上海调整到1820元,为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地区。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民生政策。对没有竞争和谈判能力的劳动者而言,这是收入制度的政策性托底,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可是,这次7省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遭到部分网民的拍砖。有的人称这是“纸上标准”,是画饼充饥,有名无实;有人担心此举推高劳动力市场价格,进而加大企业的负担;有人担心企业趁机提价,把负担转嫁给消费者。
民生政策为何会遭到拍砖呢?网民并非否认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善意,而是担心监管不给力,标准不能落实。当下,社会收入差距大,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一者,社会规则不公平,这是潜在的且不可忽视的原因,但政府部门恰恰忽视了。如银行贷款成本高、收费多,导致银行连年成最赚钱的企业之一,与企业不赚钱或者赚钱少形成了巨大反差;二者,垄断不破除,垄断企业靠政策支持和市场垄断,成了最赚钱的企业,与民企举步维艰形成鲜明对照;三者,财政收入连年“多收三五斗”,与企业税负重、企业不景气、民众口袋鼓不起来形成尴尬比照。
在此背景下,企业没有能力为员工涨工资,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并不能落实,正成为一个尴尬的现实。有的企业硬顶,有的企业软扛,有的在不堪重负下倒闭破产。员工宁愿失业,还是宁愿少拿些工资呢?答案不言而喻。员工与企业抱团求生存,政府部门又能如何?
政府部门对待民众的权利而言,第一要诀是“不举报不处理”,第二要诀是“看菜下饭”,被投诉的对象没有人撑腰,就依法处理,否则,找一大堆理由推卸责任,推诿、搪塞、踢皮球等衙门作风就滋生和流行起来,企业也就顺水推舟,将最低工资标准视若无物。
某种意义上,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政策,政府要替企业减负。首当其冲是减税。当下企业税负重,政府不为企业减轻税负,饱受舆论诟病。有经济学家曾公开炮轰中国企业税负高达42%。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能落地,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变,也将是纸上谈兵。企业小锅里没有足够的米饭,怎么盛给员工?又如何进一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热点快评 □王捷
(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