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4月5日电(记者孙亮全)“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没错,清明和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一样,是“百姓家”的,这些节日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所在——家庭。因为家庭是中国的节日信仰。
中秋和清明,是专门强调家庭的日子,一个强调活着的人的团圆,一个强调活着的和死了的人的重逢。将这些日子设置成法定假日,开辟出免费道路,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力量?这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的力量,这就是家庭的力量。
在中国,家庭的观念是厚重的,它盛放着根和归属感。特别是在急速城镇化的今天,对一些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拼的外地人来说,他们是“精神上的个体户”,孤独地面对着陌生的社会,像浮萍一样,此时的家族观念和荣耀能让他们找到自己在时空中的坐标位置,找到心灵宁静和归属。
绵延传承的宗族观念和家的价值也早已凝聚成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因为这里面融入了民族的精神,道德的准则,终极的价值观,独一无二的审美。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血液里的DNA,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流着这样的血液。
牺牲三天GDP,将清明、端午和中秋节制定为法定假日,不是件小事。这些节日是人们生活中的高潮,是一种审美与理想,更是传承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时间平台。
既如此,这些有深意的节日不应虚度。实现家庭团聚外在的同时,更应完成传递家族精神的内核,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节日的活力在“百姓家”延续。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