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4月4日电(记者赵倩)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把许多人的注意力又拉到高企的墓价上,而就在“死不起”的声音不绝于耳之时,多地环保低廉的生态墓却依旧冷清。当下节约之风盛行,个人和相关部门都应“转念”为殡葬祭祀“瘦身”。
事实上,绿色殡葬并非违背千年孝道,而是以更文明、环保的方式体现对子孙后代的尊重。
对个人而言,孝之有道,生前关怀才是根本。一方面丧事大操大办,一方面却因赡养问题父母和子女对簿公堂,这种现实反映的不是传统的延续和法治的健全,而是一定程度的荣辱倒置。有些人只知用豪华葬礼给足自己“面子”,却不愿给亲人一份活着的温暖。祭而丰不如养之厚,金贵骨灰盒、高价墓地往往是在“消费”悲伤,但“慎终”更关乎心。
从国家和社会来说,绿色殡葬实则是为后人节约。全国每年包括修建墓地以及墓地绿化、办公、公共设施等在内需占用大量土地,而土地资源有限,继续选择墓地葬,或是超标准修建墓地,会让更多人不能“入土为安”。
然而,当前从骨灰盒到墓地价格出现的行业暴利也让殡葬从简面临现实难题,相关部门应对丧葬用品、火化、埋葬等基本殡葬服务进行价格指导,并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兜底”的殡葬公共服务。
为了推进绿色殡葬,国家已对公墓用地审批采取严格的限制,也有城市在尝试对生态葬进行补贴,但自上而下推广生态葬,不能仅靠免费作“诱饵”,应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经营性公墓管理政策,比如合理规划生态墓区等,让节约风成为殡葬“时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