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肃夏河3月12日电 题:跨国婚姻情定拉卜楞 西餐走上藏族餐桌
作者 南如卓玛
傍晚时分,走进甘南拉卜楞寺旁的小店“德吉园”,藏族小伙子完代克正低头整理吧台上的洋酒,他留着胡子,带着藏式帽子,拨动着手上的佛珠笑着对我们一行说“您好”,以表欢迎。
店里,播放着一首英语歌,墙壁上的欧式壁炉内,虚拟火焰摇曳闪烁,旁边挂着印有藏文的彩色小经幡。这种搭配结合,源于完代克的跨国婚姻。
妻子克莱瑞(Clary的音译)是荷兰阿姆斯特丹人。记者稍候了一会,去接孩子放学的克莱瑞穿着藏式羊皮袄,骑着摩托车回来了,身后带着8岁的女儿拉毛。
克莱瑞说,与完代克十多年前相识在拉卜楞寺。当时年轻的克莱瑞是名国际导游,带着外国游客来到被称为“世界藏学府”的拉卜楞寺,而从草原走出来的完代克是当地的藏语导游,两人相识后每年夏天“相约拉卜楞”。
2003年,他们在夏河结婚。“婚礼只有我们两个人”,克莱瑞表情依然甜蜜,她说,“第二天我们牵手去了拉卜楞寺朝拜,祈福彼此守候一生。”
“当时,我太喜欢这个地方了”,克莱瑞如今已能用汉语熟练交流,她回忆起十年前,拉卜楞镇很安静,生活节奏很慢,大家一起晒太阳、喝茶、聊天,邻里之间熟悉而亲切,而荷兰的生活节奏很快,所以拉卜楞藏民族的生活方式令她感到舒适。
克莱瑞托着下巴微笑注视着正在收盘子的丈夫,“just happen”,她说,就那样发生了,转眼十年过去了,女儿都8岁了,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藏欧混搭的小店。同时,她把西餐带上了藏族人的餐桌,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尝她的意大利面、蔬菜牛肉披萨、拉卜楞牛排、美国冰茶。
“我们就想过这种安静的生活”,今年41岁的完代克不识汉字,店里书柜上的书全是英文和藏文,但他经常带着父母出游,也教会了妻子部分藏语,自己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跨国婚姻”走过十个年头有喜有累。欧洲姑娘远嫁至此,“喜”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比如他们每年过三次年,即圣诞节、春节和藏历新年;而“累”的是为一张结婚证,他们需要去很多地方办很多手续,经常跑但总是失望而归。完代克说,由于克莱瑞没有取得“绿卡”,不能长期在中国工作,所以做西餐的技术正在传授给当地师傅。
尽管和丈夫孩子过着安静的生活,但每次远在荷兰的家人聚会时打电话给她,克莱瑞都会很难过。“我的孩子8岁了,却不认识我的家人”,克莱瑞说这些让她偶尔会感到沮丧,开始强烈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很想和完代克一起回荷兰,看看我的家人”。
女儿拉毛长着深邃的眼睛,标准的混血儿。“我是藏族”,拉毛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告诉记者,“我会说四种语言,英语、汉语、藏语,还有荷兰语”。
约18时,克莱瑞戴着围裙去后厨了,因为临近晚餐时间,店里陆续来了很多客人。克莱瑞说,尽管自己不想改变西餐做法,但顺着当地藏族人口味,也做了一些调整,变成更具藏式特色的西餐。目前店里有25种西餐,今年夏天将增加“糌粑点心”,供游客品尝,也将在西餐中融入更多拉卜楞藏文化。(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