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傅艺明 吴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9日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没有政府带头自我革命,很难找准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方向和着力点。甚至会把每一种利益固化群体看成是理所当然的。”
施芝鸿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皇甫平系列评论”的作者之一,在他看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表明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仍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正在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作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的成员,施芝鸿曾在全国各地各部宣讲了20余场。他指出,近十几年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开始出现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不同社会群体间差距拉大的问题。“特别是权钱交易、权力寻租问题,使得百姓对改革有一些悲观和疏离。”
施芝鸿特别提到了三句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许多思想观念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少数既得利益的羁绊”,以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表明突破利益固化,必须先从体制内做起。”施芝鸿说。
曾经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施芝鸿透露,目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336项改革举措已经分解到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属的六个专项小组,并且确定各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的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参加单位,这意味着改革将进入全面“施工期”。
施芝鸿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相信把全面深化改革纳入轨道不会拖慢改革的进程。相关修法和立法将会和改革攻坚战同步,而不是‘拉改革的后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