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 苏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总理仅用62个字就把养老保障制度的三个层次包括了,而且重点突出,切中要害。”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为2014年养老保障改革指明了方向。
养老保障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是由不同层次的网络共同编织的,美国叫做“三条腿板凳”。在我国,建立的也是一个多支柱或三支柱制度。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举办的基本制度;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叫职业年金),是企业单位举办的补充性制度;第三支柱为商业保险,是个人和家庭的一个制度安排。三个支柱是稳定结构,所以,三条腿板凳在很多国家都是追求的制度目标。
社会保障是舶来品,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多年来,这三条腿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是第一条腿,在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尽管第一条腿发展快,却存在很多公平和效率方面的问题以及第二、三条腿发展滞后的问题。
“对第一支柱来讲,政府工作报告透露出了2014年三点改革的重要信息。”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郑秉文详细解读到: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合并新农保与城居保两个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后,国务院发布8号文件,做出具体部署。这就为城乡社保制度统筹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为以后企业职工制度的统筹安排打下了一个基础。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17号文件,对完善城乡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做出总体安排。“就是说,在现阶段,虽然城乡居民制度与职工制度还难以合并,还不能像新农保和城居保那样合二为一,变成一个制度,但是,衔接制度的建立已经开始,对这两个制度之间人员的“流动”有了规定。”郑秉文认为,等条件具备后,还需逐渐解决人员在两个制度之间的“转换”问题,等等。2014年要解决的是现实“打通”制度之间的通道。
“2014年重点工作的最大亮点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这也是全社会最关心的一个社会热点。”郑秉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多年来,养老金制度双轨制成为人们诟病的一个焦点。2008年2月,五省市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启动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说“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将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放在一起同步改革,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决心。”郑秉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说明机关公务员也一道并入改革的方案,而不是像2008年2月启动的只有事业单位的五省市试点那么小范围的改。以往社保制度中各种“试点”太多,时间太长,甚至有很多试点超过了十几年,至今没有结束。由于没有规定结束期,没有任何预期,失去了公信力,制度长期不能定型。
郑秉文认为“2008改革”之所以无疾而终,就是因为机关公务员没有加入进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改革策略,那就是,没提‘试点’,很得人心。”
说到第二支柱,郑秉文表示,虽然1991年就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第一支柱的建立时间差不多,但由于种种原因,比较起来,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全国基金规模不到6000亿元,只有2000万人参加,与同时建立这个补充制度的中东欧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很大。“制度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税收优惠政策不完整。”郑秉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
2013年12月,财政部、人社部、税务总局联合出台103号文件,完善了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2014年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是顺利成章的事。”郑秉文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建立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因此,2014年注定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一年。
“第三支柱,也就是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更大。”郑秉文分析道:目前全国的保险收入1万多亿元,赔付支出不到2千亿元,保险密度和深度都太低,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与现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差距、与城镇家庭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的差距都太大了。当然,103号文出台之后,一些配套的税收政策也将随之出台,目的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基于上述分析,郑秉文认为政府报告突出两大亮点:第一,将改变我国养老保障的“瘸腿”状况,即“三条腿板凳”中,第一条腿又粗又大,第二条、第三条腿太不成比例;第二,对养老保障体系的论述有重点,有策略,有突破,抓住了要害,为2014年养老保障改革指明了方向,在2014年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安排中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