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田瑜 李天真)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做客新华网2014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江苏如何做到民生优先?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李学勇]: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更好,这是政府的根本职责所在。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全省老百姓的生活普遍有了很大改善。概括起来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第一,加大投入。“十二五”以来,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今年这个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其中省级财政达到80%左右。加大对民生指标的考核力度,今年省政府确定的109项考核指标中,与民生相关的指标接近一半,目的就是引导各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改善民生上。
第二,办好实事。我们围绕民生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紧迫问题,从群众最期盼、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已连续8年每年办成一批实事好事。对群众欢迎的事,我们就持之以恒地去做。今年继续安排了新的民生十件实事,并用44个数字把这些实事细化、量化、具体化。收入是民生之源。民生工作怎么样,首先是收入说了算。我们把增加居民收入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制定了28条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第三,构建体系。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民生“五有”水平上,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建设,按照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的思路,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加以推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公共服务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第四,守住底线。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要讲平均数,还要看大多数和极少数,尤其要关注困难群体,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从2012年起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规划用4年时间帮助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省已有近200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今年安排的民生实事,主要向农村和困难人群倾斜。同时,还创新帮扶政策,比如,从今年开始,不仅对“收入型”困难群体进行救助,还对处在保障线边缘,由于疾病、就学、突发灾祸等原因陷入困境的“支出型”贫困家庭加强救助,帮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一定时刻心系群众所思所盼,持之以恒为群众办好实事,让江苏人民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