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徐文彬报道3月5日,首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之科普创作与管理交流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旨在开阔气象科普思维,进一步推动气象科普工作的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和品牌化发展,分析查找气象科普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升气象科普业务水平,构建气象科普人才体系。
本次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活动共收到图书、图文、音视频、动画、科普展品、解说词等六类气象科普作品250余份。经过几轮评选,最终《气象科技活动》《探空气球的自白》《追踪五亿年》等26件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在交流活动中指出,科普工作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科普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能够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其次是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作用,通过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面临灾害时的自我防护能力。最后,科普工作的核心是传播科学精神。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使人们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讨论。虽然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很低,入门也不难,但是想要达到一定的层次,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并在逻辑思考和哲学认识等方面有一定高度。希望中国气象局在推动科学知识,尤其是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的过程中,能够为全民族提高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作出贡献。
本次活动还邀请原中国科技馆馆长李象益作题为《科普,迎接一个全新的时代》的特邀报告。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表彰李象益在科普领域的成就,授予他科普领域的“奥斯卡奖”——“卡林加奖”,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得该奖。李象益在报告中指出,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查询知识,拥有知识已经不再困难,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在科普工作中,注重解释“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注重解释过程而非介绍结果,注重创意和表现形式,这样能够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从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为气象科普工作者,应高度关注数字化、移动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把气象领域专业性的研究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公众对气象科学的理解,使公众认识、热爱并崇尚气象科学。
据悉,此次观摩交流活动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办,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承办,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和气象影视中心等单位协办。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中央电视台、农业出版社和中国气象局等多家单位的15位专家担任评委。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