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记者顾燕杰 庄白羽报道3月4日,“保护气象台站遗址不仅仅是气象部门的工作,需要气象、文物、地震、水文、环保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
秦大河介绍道,翻看自19世纪晚期以来的气象台站历史,早期的气象台站称为观象台,观测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现象。因此,气象台站遗址不仅仅是科学文明的象征,还是地球表面大气、水文、地震等方面的记录载体。气象台站遗址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是国家和民族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的集中体现。同时,气象台站遗址也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每一处气象台站遗址所蕴藏的都是当地独特内涵的生态文化信息,具有巨大的综合价值。
但是,当前气象台站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进展缓慢。据记者了解,当前气象台站遗址尚未有全面的清查,无论从数量还是保存现状上都缺少系统完整的资料。目前仅有零星的气象台站遗址受到保护和开发,大量遗址散落在各地,未被清查发掘、登记建档。
秦大河指出,由于对气象台站遗址整体现状不清楚,缺少保护和开发的整体规划,导致气象台站遗址保护和开发的水平不高。此外,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频发的自然灾害和自然腐蚀等对气象台站遗址的破坏威胁依然存在,伤害遗址本体、占压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
“保护气象台站遗址需要气象、文物、地震、水文、环保等部门一起行动起来,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和意义。”秦大河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对气象台站遗址保护和开发重要性的认识;由文物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在全国开展一次全面的清查,建立气象台站遗址档案;进一步加大对气象台站遗址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制定整体工作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
秦大河认为,气象台站遗址保护和开发既是一项生态文明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结合遗址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