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名称
以“新面貌、新服务、新风尚、新机制”为内容,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
二、创新主体
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政府
三、成果概况
吉安市吉州区辖5个街道、35个社区,社区居民22.5万余人。近年来,吉州区从群众期盼解决的难点问题入手,围绕“让群众的收入更多、幸福指数更高、安全感更强”的创新社会治理目标,以“新面貌、新服务、新风尚、新机制”为内容,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取得了良好成效。社区建设被国家民政部作为“吉州经验”向全国重点推广。全区先后有29个社区获得国家、省级表彰,多次在全国、全省经验交流会作典型发言。
四、主要做法
(一)抓环境改造,构建社区新面貌。随着新城区快速拓展提升,新老城区反差明显,市民要求改造的愿望强烈。为此,我们从城市最脏最乱的地方入手,一是全面实施小街小巷和无物业管理小区“两大改造工程”,按照“铺平群众出行路、点亮百姓门前灯、净化居民小环境、清理社区下水道、贯通城区排污管、连上沿街绿化带、平安社区群众创”的要求,从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城区15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进行综合改造。这些改造工程,工程量小的几万元,多的达三百多万元,完成硬化和铺装18万平方米,维修下水道3.8万多米,新建雨污检查井和化粪池4000多座,安装路灯850盏,10余万居民因此受益。二是深入开展“清污、治乱、拆违、添绿”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发动市区干部群众参与社区义务劳动,先后有8万多人次参加环境整治活动,清除卫生死角2000余处,清理垃圾8万余吨,拆除违章搭建2.9万平方米,新建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96个,老旧小区的环境在短期内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抓平台建设,提供社区新服务。以“8+X”为主要内容实施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社区公共配套快速提升。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实施“8+X”服务平台建设,“8”就是每个街道都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托幼早教中心、平安联创中心,“X”就是各街道、社区根据辖区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8+X”项目实施以来,已建成居家养老、卫生服务、文化体育等社区服务场所70多个,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二是创新服务项目。在充分利用好“八大中心”的同时,不断创新服务项目,如去年以来,在多个社区设置农超对接,让基地的蔬菜平价供应到社区网点。开展特色服务,如古南镇社区为留守儿童自创“阳光笑脸”项目;光明社区推进“流浪人员回归家园”项目,平安里社区实施“夕阳红幸福列车”项目,等等。三是打造服务品牌。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形成了“政府牵头、企业加盟、社会组织承接、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模式,打造了“12343”助万家服务热线、红杜鹃家政、“井岗红嫂”等一批家喻户晓的服务品牌,仅“12343”热线就吸引了近700家企业加盟,开办了100多项服务业务,可为市民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
(三)抓人文关怀,倡导社区新风尚。积极搭建邻里间互帮互助互动平台,培育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社区新风尚。一是倡导邻里互助。在多个社区开展“七彩义工”服务,就近聘请社工为空巢、特困老人无偿或低偿服务,如文山街道开展“结对三送”活动,为无人照料的老人送家政、送餐饮、送保健。目前,城市社区已建成11个居家养老中心、33个日间照料中心,为6000多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每个社区都设立了爱心慈善超市,组织结对帮扶,搭建起了邻里互帮互助的平台。二是组织邻里互动。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中心、百姓文化广场,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去年举办首届吉州艺术节,各社区组织文艺演出近百场,直接参与的干部群众近5万人。这些社区活动,让邻里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从陌生人变成熟悉人,甚至知心人。三是发动邻里共建。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活动,强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意识;组织同一单元居民共同出资安装防盗门,建设“零发案”小区,仅2013年上半年就建成“零发案”小区60个,安装防盗门1200多扇、探头500多个。
(四)抓长效管理,建立社区新机制。2013年上半年春季攻坚行动,把社区长效管理纳入重要内容,提出“社区管理向物业延伸、卫生保洁向小区覆盖、安全防范向楼栋拓展、公共配套向市民开放”。一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将全区划分为305个区域网格,配备网格员1000多名,把社区内的“人、房、事、物、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构建了“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工作模式,让居民“有话可以随时讲、有难可以随时帮、有事可以随时办”。二是完善民主化自治机制。在全省首创了低保听证制度,完善了“社会事务民主化、社区工作群众评”和居民说事室等制度,将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全力抓各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逐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是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对街道新建的“八大中心”,区财政每年补助10万元,支持其常年向市民开放;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构建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志愿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目前全区共培育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维权类等社区社会组织400余个,从业人员1.7万余人,有效承接了政府职能转移,提升了为民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常态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