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图雅的婚事》后,时隔7年中国电影导演再度在柏林电影节“擒”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男演员廖凡同时收获最佳男演员银熊奖。《白日焰火》、《推拿》、《狗十三》等中国影片在柏林各评比单元释放光芒。对于近年来在世界三大电影节评奖环节略显沉寂的中国电影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中国电影的底气何在?
厚积薄发:中国电影需要“包容与时间”
尚在2013年春,中国电影导演王家卫担任第63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时,就曾被无数次追问中国电影在主竞赛单元“留白”的问题。舆论甚至有些“失去了耐心”。
彼时,王家卫的预测是:电影艺术来不得心急,要给中国电影多一点“包容与时间”。他认为,电影产业要有上乘之作必然有一个周期,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十年,大家得等。他很自信,相信在今后几年,中国电影在海外重大赛事中将再度出现“井喷”现象。
不出其所料,时隔一年,王家卫的预言在柏林化为现实。
其实,近年来有关“中国电影创作必须抱持耐心”的建言,也来自《星球大战》系列导演乔治·卢卡斯、美国梦工厂掌门人杰弗里·卡曾伯格等。“厚积薄发”是世界影坛的一条“金科玉律”,这一次中国电影也没有例外。
“黑马”频现:检验本土电影“孵化器”
其实,在《白日焰火》成为“黑马”前,国内影坛已有未卜先知的“预感”。出席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告诉记者,《白日焰火》尚未获奖时,曾是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创投的入围项目之一。
“当这部影片跻身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时,已经检验了中国电影多年来所尝试的项目‘孵化器’模式。”傅文霞说。
所谓“电影项目创投”,是一种开放式的“选秀”,所有具有潜质的剧本和项目都可以报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亮相,接受业内人士的专业品评和辅导,有些项目有望增加曝光率,有的可以获得资助。不少艺术影片尚在萌芽期,就可以被“扶上马,送一程”。
据了解,这种创投平台而今在中国各大电影学院、电影集团内部也多有尝试。除《白日焰火》外,仅从上海国际电影节脱颖而出的就有《钢的琴》、《HELLO!树先生》等,这些影片不仅提高了海外知晓度,而且还摘金夺银。
“有成功的喜悦,也要有‘自省力’”
当中国电影七年再“擒”金熊时,影人和影迷都比早年更加淡定了。柏林归来,曾参与《白日焰火》项目评估的一些电影人提出,“有成功的喜悦,也要有‘自省力’”。
事实上,2007年王全安以《图雅的婚事》“擒”得柏林金熊之后,中国电影在海外问鼎最高奖项方面并非一帆风顺。
电影产业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自2009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连上新台阶,电影银幕迅速突破一万块大关,2013年总票房已超过215亿元。另一方面,在戛纳、柏林、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以及奥斯卡的年度奖台上,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相对沉寂,除了王全安、贾樟柯、王家卫等持续冲击奖项外,鲜有震撼性的大奖爆出。同时,在中国电影市场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出现了“质量一般、票房独大”的一些怪现象。
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电影早已开始走“纯市场化”路线,艺术片的海外“冲金”之路落伍了;但也有人认为,市场化与艺术性并不是悖论,中国作为全世界第二大规模的电影市场,在未来五到十年间厚积薄发,完全可以孕育产生更多“《白日焰火》式”的黑马。
“产业要发展,关键还是要有自省的能力!从中国的人口数量可以推算电影市场的未来潜能,而在前进的路上不断自省则有助于艺术创作。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产业内部完全可能诞生艺术性与市场化兼顾的经典之作。”傅文霞说。(新华社上海2月16日电)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