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家长因班级数学均分未达标 联合要求“炒老师”【2】

2014年02月19日06:03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家长因班级数学均分未达标 联合要求“炒老师”

  很多家长更侧重与老师“保持联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也有很多家长并不关注学习以外的事宜,更在乎的是建立与任课老师的关系。“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给小崔老师发了条短信,让她好好干!我支持她!”家长刘敏告诉记者。上学期孩子的语文成绩坐了一次“过山车”,刘敏在焦心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的不容易。刘敏的儿子在南京某小学读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语文成绩居然只有个位数。“孩子每天回来都会和我说,今天老师教了什么新的句子,上课时读了什么课文。在家里讲得头头是道,为什么到了学校一考试就‘熄火’了?”听说儿子的语文老师比较年轻,于是刘敏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到学校,和儿子的老师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交流。

  “小崔老师刚工作没几年,但看她那讲话的和蔼劲儿,我判断这不是一个坏老师。”打消了自己的疑虑后,刘敏接受了小崔老师的建议,每天回家不仅和儿子聊学校生活,还加强了对孩子语文书面作业检查和把关。“老师告诉我,教育不仅是在学校的学习,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非常重要。并且希望我能和她一起把儿子的语文成绩提上去。”小崔老师的话让刘敏吃了“定心丸”,年轻老师也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果然,到了上学期期末时,儿子抱着98分的语文试卷开开心心地和刘敏“表功”。“如果没有老师劝导我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成绩不会逆袭得这么快。”刘敏说。

  麻辣讨论

  学校VS家长委员会:是“敌”是“友”?

  韩晖(南师大附属新城中学校长):家长和学校,和老师之间应该是“合作者”和“朋友”的关系,并不是“敌人”和“对手”。学校有着办学自主权,也对家长保持着高度的理解。但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部分家长可能存在操之过急的心理。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在保持沟通的基础上相互信任。尽管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但家长不能完全追责于老师,应该双方共同反思进步。

  朱老师:(南京某校语文老师):在平时带学生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伴随着家长自主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学校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家长的身影已经越发活跃,扮演的角色已经超出了家长的范围。对孩子在校内的伙食不满意,对学校的空气质量不满意等都成了家长“发声”的理由。但这样是否会干预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家长们干预学校之前是否认真想过?

  家长程先生:为什么要择校,为什么要买学区房?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享受到顶级的教学资源和最好的老师配置。但让年轻的老师来教我们的孩子,我实在无法理解。我了解过,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作为监督老师的一个“民间组织”,而且学校都默许了“家长委员会”的存在。其实这个“委员会”还是很靠谱的。既然加入了,成了委员会成员,我就要行使我的“监督权”。

  建议:家长和学校应成为“同盟军”

  给孩子换个经验丰富的好老师,给孩子所在学校装空调、装空气净化器,一次次的家校“冲突”其实都是给学校和老师们出的一道道考题。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南京市教研室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刘永和表示,学校和家长之间“是敌是友”的关系其实没有必要这么纠结。“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是最可靠的同盟军,会出现家校之间就师资、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冲突,根源还是在于各自的角度不同。”

  刘永和表示,学校是集体学习生活的场所,一切的教学安排都是按照教育规律来设计的,执行的是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相应的课程,具有科学和合理性,家长应该对学校的教学保持信任。但作为家长而言,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才会出现“行使监督权”,成立家长委员会事无巨细“监督”学校的情况。但家长们不能忘记,“家长委员会”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协助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家长们通过家庭教育来对学校教育做一个补位。“监督权”只是“家长委员会”的任务之一,而且并不是主要任务。

  专家建议,因为学校层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总会存在师资等各方面的差异,家长们应当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善意的引导,并不应该过多干涉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来源:扬子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