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探寻春天里的节气

2014年02月12日08:45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探寻春天里的节气

  又是一年报春时,今年2月4日立春日拉开了早春的序幕。我们的先人在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生活过程中,独创了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和体现生活信仰的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对位居四季之首的春季,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等节气,其习俗和传说更多,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更深。

  立春分三候标志春季开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在天文学上,每年2月4日或者2月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它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后,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日渐上升,日照、降水趋于增多,预示着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人们开始闻到早春的气息,但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仅仅是春天的前奏。常年来看,2月上旬,我国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受强大的冷空气影响,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期间随着偏南风频数增加,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以立春为春节源于祭祀

  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延续至今。

  关于春节起源,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汉武帝时期之前,中国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古代先民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视大自然风雨雷电变化造成的各种灾难为冥冥中的神灵操纵,从而祈求他们的恩惠和宽恕,或赋予战胜灾难的智慧和力量。春节,这个本源于祭祀、发轫于上古时代的节日,自诞生之日,就与神灵信仰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就是一个向神祈福的节日,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民间神灵信仰集合而成的节日。

  祭神“鞭春牛”策励农耕

  至少在3000年前,我国就开始在“立春”这一天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鞭春牛”又称鞭土牛,立春日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策励农耕。古人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做个假牛,用柳条鞭打。“鞭春牛”起源较早,盛于唐、宋两代。《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宋代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据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是: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因传说中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所以到了立春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比如宋代的《梦粱录》中就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神句芒接回来。迎春设春官,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