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咬春”习俗延续至今
立春这天,山东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市许多地方都有“咬春”、“尝春”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汉朝,到了唐代逐渐形成了风气。
据汉代崔寔《四民月令》一书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唐代杜甫的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就是对这一情景的描写。宋代则把春饼做到了登峰造极,《武林记事》中记载,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这不是一般人家可以享用的了。明清依旧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还从春饼中分化出来了更美味、更方便食用的油炸品种——春卷,并列入满汉全席128道点心之一。
春饼作为一种民俗食品,也流传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元初契丹人耶律楚材就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一诗,诗中所说的粉丝、葱白、蒌蒿、韭黄等和汉族地区的并无二致。这也表明,立春这天吃春饼、春卷,已经是全国性的习俗了。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要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豆芽等素菜,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六必居的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老北京人还遵循着在立春那天买萝卜吃,谓之为“咬春”的风俗,这是由于老北京人认为立春这天吃萝卜可以解春困。
春天六个节气分孟、仲、季
家喻户晓的二十四节气歌中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说的就是春天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古人也将其分为孟春(立春、雨水)、仲春(惊蛰、春分)和季春(清明、谷雨)。再过几天(2月19日)就是今年孟春的雨水节气了。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
随着雨水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去,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雨水后,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春来大地万木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农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仲春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回升到一定程度的温度。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气温、地温都上升得较快,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所谓“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仲春的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又称为“日夜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时,太阳的光线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到了春分,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春分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已稳定在10℃,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春分后,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此时气温上升,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早已蜜蜂喧哗,小燕穿梭,百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季春清明节气。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正所谓“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冬季的凋零枯萎景象一扫而光。清明时节,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说法。清明后,人们可以领略到真正的春光。
季春的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是“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由于雨水的滋润,五谷得以生长。谷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江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6℃以上。民间有“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的说法。谷雨后,春雨滋润着田野,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夏雨轩)
(来源:北京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