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发现,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
在中央严令之下,春节送礼之风确实有所遏制,老百姓普遍拍手称快。不过,记者在陕西、湖南、海南部分地区采访发现,这股歪风并未彻底根除,不少单位、个人还在送,不少公职人员还在收。
红包
“实权领导还得意思一下”
“马年春节前夕,我们本来准备送购物卡,考虑到领导们现在用卡不太方便,就送了红包,分500、1000、2000三等,普通公务员送500,领导送1000或2000。”长沙一高档楼盘办公室工作人员说,“我们搞地产开发,与政府部门的关系非常重要,你平时如果不打点好,随便哪个环节卡你1个月,你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往年节前确能收到下级对口单位送的购物卡、红包等,现在管得严,普通公务员真的没啥油水了。不过,对那些握有实权的领导干部,你要办事还是得‘意思’一下。”湘潭市某政府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员说。
多位接受采访的公务员告诉记者,这样的送礼根本不是“联络感情”,而是“巴结权力”。要杜绝这股不正之风,必须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公权力运行透明度,消除滋生权力寻租的现实土壤。
送礼
“明目张胆不敢,要换方式”
“该送的礼还得送。”陕西省中部某乡镇镇长助理阿华(化名)说,虽然今年八项规定下达,歪风得到遏制,但春节期间,该给领导拜年送礼的照样还得送,“春节总得懂点人情世故吧,只不过送的形式和方式更加隐蔽了。”
“送还是不送,真的很纠结。”海南省西部某市的局长伍明(化名)称,因为业务关系,目前,该市一个项目需要省厅相关处室领导关照支持,为了这个项目,自己可谓是跑断了腿,春节短信拜年之后,一直纠结着要不要借机“有所表示”。
“明目张胆肯定不敢了,需要换种方式。”伍明说,要拿捏尺寸真的太难了,“一边害怕方式不当惹恼领导,一边又怕来年更不好办事。”
吃喝
“土的野的新鲜的一样不少”
张涛(化名)是湖南省某县工商系统的公务员,他告诉记者,由于政策上的高压态势,今年过年吃喝送礼确实少了许多,“但是已经形成的铁关系、圈子,怎么可能不人情往来?”张涛表示,基于中国人情社会的背景,逢年过节不“打点”一下根本不可能。
“不到单位和领导集中的住宅小区送礼,就约个地方,把东西往车上一放;不让我们到酒店吃喝,那就到其他地方去,七绕八拐的,哪个会知道?或者就在内部食堂进行。”
据张涛介绍,有时候自己会跟着领导到乡镇去检查、联系工作,事后一般就在附近找地方吃饭,“土的、野的、新鲜的,一样都不会少”。
张涛透露,就他了解的情况而言,四十岁以上的领导干部,一般都不大爱出去吃喝,主要是三十岁左右,一些刚刚提拔或者处于提拔阶段的官员,是吃喝的主力。
春节给领导孩子红包成拉关系突破口
春节送红包,图个吉利、欢喜,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送礼人表示,拎着大包小包去领导家,不但会被拒之门外,还会被埋怨不懂事,而给领导的孩子发红包,成了个别人新的送礼突破口。
多位向领导家孩子送红包的人士反映,现在大的风气是好了很多,打电话预约上门拜年、请吃饭等,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领导往往拒绝。但若说是给孩子们带点文具,领导往往不会反对。
“再送别的礼品,拿在手里自己都紧张,领导脸色也不好,还是包一个红包实在。”宁波一名基层干部坦言,根据他自己的感觉,“既然只剩下这一条路拉关系了,送少了不如不送。”
一名处级干部说,尽管自己家孩子过年也收到不少“叔叔阿姨”的红包,但他都会要求妻子把账目记好,超过1000元的,必须想方设法还回去,“一边收别人的要送还,一边还要送自己的领导,其实很累很烦,最好上面出个规定,领导子女不许收超过多少数额的红包,否则视同受贿,刹住这股歪风,大家都轻闲。”这名干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