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新华视点:直击贪官“雅贿”现象【2】

2014年01月19日11:34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华视点:直击贪官“雅贿”现象

  绞尽脑汁避“风险” 东窗事发无“幸免”

  办案人员介绍,行贿人与受贿官员热衷于“雅贿”,是经过“精心考量”的。“珍奇古玩不像现金那么‘烫手’,也不像房产、汽车那么‘惹眼’,且真伪难分辨、价值有弹性,变现手段隐蔽多样。”

  --以假当真。在北京琉璃厂文化市场,多家书画店老板极力向记者推销“高仿字画”,在这里,一幅“高仿启功”的字只需600元,一幅“高仿范曾”的钟馗画开价800元。“都是他们学生画的,他们自己都分不出来,送人效果绝对好!”

  赝品送礼,被识破怎么办?“你要是真心送礼,他不信,你就让他再卖给我们,我们以真品的价格回购,当然钱由你出,我们收点‘手续费’。”在琉璃厂多家店,经营人员介绍这种“回购业务”。

  --以真当假。一名寿山石店老板告诉记者,还可以借仿品的名义用真品送礼,过段时间他们负责上门收购,这样收礼的人心里没压力,送礼的人达到了目的。“不过收购价至少要比原价低20%,我们也要有钱赚。”

  --“合理”变现。上海一位拍卖行业人士介绍,现在借用拍卖来“光明正大”变现“雅贿”的手法很多,如围标“赝品高价拍”、“真品低价拍”,而且不开发票、收据,手法隐蔽,很难取证。

  在中部某省开建筑公司的罗先生更是深谙“送礼之道”。为了拿到项目,他不定时送一种特产石头给官员,然后再声称该石头入选了“奇石展”,要“租”过去展览。而在展会上,有人看中了这个石头,“花50万买了”。他将这种手法称作“合理变现”。

  由于珍奇古玩品难辨真伪,一些落马官员往往辩称“以为是赝品”。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介绍,反腐部门在实践中对“雅贿”品的价值评估是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的。“本人说是按‘赝品’收的,实际是真品,以收真品论处;本人说是按真品收的,实际是赝品,以赝品论处;收受的赝品价值如达到违纪违法标准,同样要处理。”

  “不管他收受的是哪种形式的财物,只要形成其非法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证据链,一样认定为受贿。”一位纪检办案人员说。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