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老党员:“毛主席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颗种子,撒到哪里,就要在哪里生根发芽。”
68岁的前任村支部书记刘洽文吸了口旱烟,在板凳上敲了敲烟锅,慢悠悠地开口:我老了,背的扛的活干不动,就是买了头骡子,帮村民驮点肥料,动员在家的妇女护林防火,还发展了一个党员。顿了顿,他指了指6个人中唯一的妇女:“毛习珍就是我去年发展的,现在是预备党员。”
“可不是,村里的13个党员,一半都是老书记发展的。”毛习珍红着脸接了句话,又低下头。
“山上好啊,有魔芋、中药、核桃,还有山羊……”老支书话说得慢,中气很足:现在政府虽然搞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但“搬不走的,还是要把山上的事办好。”
旁边67岁的老党员龚柱清忍不住了:“我也来说两句。”
“毛主席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颗种子,撒到哪里,就要在哪里生根发芽。”龚柱清不慌不忙地背起了语录。
他做的三件事是:修路带工,天蒙蒙亮就上了工地;中湾社山林起火,他丢下农活带头打火;平时劝小孩不要到处放鞭炮,当心火灾。
李玉林比划出三个手指:“明年的规划我都做好了,还要做三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
33岁的毛习珍是6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一直埋着头的她,脸颊被炉火烤得通红。
她局促地在外套上搓搓手,总算开了口:“我只做了些送留守儿童上学,给空巢老人做饭、背肥料这样的小事。”见大家仍盯着她,她又低下了头,想了好一会儿:“我还组织了王道菊、向仕秀几个年轻妇女来帮忙,她们都愿意。”
“她说得简单。”土墙房的女主人任代芬悄悄告诉记者,她每个月送任云凯两兄弟到山下和平小学读书,来回走路都要七八个小时,还要倒贴30块钱车费;村里4个空巢老人,她就照顾了两个。
毛习珍低着头不出声。
“她不说我来说,我做的三件事都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最后一个发言的李玉林等不得了。
“你说,你说!”大家都笑了。
一是李玉兴的屋垮了,我带了4个人,贴了500块钱帮忙修好,没给政府添麻烦;二是村里修路要划界,我买了300元的除草剂,冒雨割了3天草,界才划出来;三是村里防洪防灾这些事,都是我用高音喇叭通知。
“他做的事还多。”龚柱清搭话了,山上的田坎路,一到了四五月间野草疯长,如果不经常割,一路走过来鞋子和裤脚都要被露水打湿完,全靠李玉林割得勤。现在,村民走路方便多了。
李玉林手一挥,比划出三个手指:“明年的规划我都做好了,还要做三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
有人问:“哪三件?”
他胸有成竹:一是找政府补一点,群众集一点,我自己出一点,给石柱山置一台洗魔芋的机器;二是只要我在石柱山住一天,山上小路分割划界除草的事,我都包了;三是明年给公路改道,我要带头投工投劳。
记者手记
“细胞”的活力
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据科学家粗略估计,人体大约有40兆-60兆个细胞。我们的生命鲜活,离不开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细胞。
中国共产党的8000多万党员,是这支庞大队伍里一个个“细胞”。正是每个党员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党才永葆青春,生机蓬勃。
在大巴山深处的石柱山上,6名党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鲜活“细胞”的活力。
石柱山,偏远、贫穷落后。6名党员,修山路、除杂草、护权益、扶老携幼……他们身份平凡、事迹平凡,除了村支书、村主任每月有1000余元补贴,其余党员都没有报酬,但他们默默发挥着“细胞”的作用,协助党和政府治理着这个只有300多人的村落。
每名党员每年做三件好事。土城乡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小小创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激活了基层党员的活力。在记者看来,这里的每名党员何止干了三件好事,是三类、三种好事,他们实际上干了3乘以N件好事。
一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如果每个党员都把自己当成党的肌体上的一个个“细胞”,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和凝聚作用,那么我们的队伍就更有活力,我们的事业就更有希望。
大巴山深处的6名党员,朴实、忠诚、奉献,他们展示着“细胞“的活力。张小良 彭瑜 龙丹梅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 |